摘?要:現階段,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教育中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法也相應地發生了積極的轉變。但是,通過對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可知,由于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主體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率不盡如人意。因此,本文從新時代高效課堂的角度出發,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探討分析。
關鍵詞:新時代;高效課堂;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轉變
一、 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師深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學模式機械化
數學學科屬于理學的范疇,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具有非常鮮明的抽象性、邏輯性的特點,同時,所涵蓋的知識范圍非常廣泛,內容體系較為龐雜。數學又是中考中必考的一門科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以中考為根本目標實施教學,從而采取題海戰術的方式讓學生做大量的習題以幫助學生加深和鞏固對應的知識點。這種題海戰術的教學方式最大的缺陷在于其會讓學生的思維僵化,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甚至可能會導致其產生抵觸的心理。在新時代背景下,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的需求,數學教學模式應該充分體現靈活性特征,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二) 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
在初中數學知識中,空間、函數、方程以及不等式等是重點和難點知識,這些知識板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同時,中考數學考試也不僅僅是考查學生某個方面單一的知識點,而是將這些知識板塊的內容穿插在一起進行綜合性考查。因此,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將所有數學知識有機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性的、系統性的知識體系結構,能夠靈活運用對應的數學知識點。
(三) 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長期以來的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然占據著主導性的地位,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會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甚至可能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
二、 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策略
(一) 積極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根據相關教學目標,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嚴格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轉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第一,課前創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思考的主動性。通過對教學實踐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如果教師僅僅要求學生在預習環節簡單地過一遍課文,所取得的學習效果甚微。因此,教師可以在預習過程中,先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如在預習“全等三角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是什么?”“組成的線段之間有何關系”等問題,讓學生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信息去尋找出對應的答案。通過課前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思考。
第二,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實現共同學習和進步。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思路進行學習,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小組合作模式實施教學,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職責和任務,然后針對所學的內容展開討論。例如,在學習“函數”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一組坐標系,然后讓每個小組去探索這些圖例中蘊含的規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仔細觀察每個小組的動態,適時的時候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當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進行輪流發言,從而不斷完善和補充討論結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對應的數學知識點。
第三,構建三位于一體的評價機制。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主要以數學成績作為衡量標準,過于單一和武斷。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評價機制,構建全方位的三位于一體的評級機制。例如,當學生在學習“圓”這一章節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圓的性質,然后讓學生對于討論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相互評價。當課程結束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來評價這節課程中的收獲和感受,以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進。
(二) 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實施分層教學模式
分層教學模式是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的前提下的一種創新性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教學。在實施分層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明確分層次的教學目標。班級中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為薄弱,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展開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函數”這部分知識時,基礎較好的學生不僅已經熟練掌握了函數的基本概念和性質,還對二次函數也有了深刻的理解。針對這一層次學生,教師應該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為教學目標,可以將教學目標擴展到方程、函數以及不等式的綜合問題上。針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該重點向學生講解函數的概念,進行鞏固和強化。教師在制訂分層教學目標時,應該將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等有機統一起來,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第二,分層次的作業布置。在作業布置時,教師也應該依據學生層次水平不同實施分層化安排。例如,在布置“分式”這一章節的作業時,部分學生可能對于分式的理解還較為模糊,尚未形成整體的、系統性的認知,所以,布置的習題應該以鞏固和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為目的。對于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其不僅可以運用分式進行運算,還可以解決相應的方程。因此,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綜合性的題目,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
三、 結束語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加大探索和創新力度,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以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丁學伏.新形勢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9(1):79.
作者簡介:
王明玉,廣東省清遠市,清遠市清新區濱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