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教育改革環境下,要想進一步提升數學教學的水平,并保障數學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就必須要將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運用到實際的教育活動當中,并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發揮學生主體優勢,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良好發展奠定有利基礎,以及為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本文主要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運用進行分析,明確問題教學方法的意義,并制定完善的教學策略,真正將其優勢和作用發揮出來,也為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法;整合運用
一、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的意義分析
對于初中生來說,其正處在青春期,心智的發育還尚未成熟,比較容易出現逆反的心理,而且也會對新鮮事物產生好奇心,并且具有探究奧秘的動力。初中數學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但由于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學生都會認為數學知識的學習非常的枯燥無味,并且在學習中也很難更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相關數學公式以及定理定義等。有些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出現畏懼的心理,非常不愿意參與到數學知識的鉆研和探索當中去。并且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選擇“滿堂灌”或是“填鴨式”的教學形式開展活動,這樣將難以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由此可以看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對于問題教學法來說,是根據教學知識點,有效地設計具有連貫性、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在主動思考問題中,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更好地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以及技能等。另外,在教學中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能夠進一步促進師生間的互動與溝通,使得課堂氛圍更加的活躍,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整合應用
(一) 營造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來說,教師應合理地借助“螺旋式”教學形式來設計數學問題內容,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探索新的知識。例如,在講授三角形全等條件的知識時,教師應為學生提出一些探究性問題,如“全等三角形是什么樣的?全等性質是什么?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是什么?”等問題,通過運用這些層層遞進的問題,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探究和分析數學知識,并讓學生在由易到難的層層推進下掌握更多數學知識。而且在教學中,學生一般會回答出前一個問題,而對于后兩個問題是需要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究才能回答出來,學生應在動手操作后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教師應適當引入相應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所學過的知識對問題進行解答。學生也能在這樣的“螺旋式”提問方法下,逐步進入學習狀態當中去,進而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
(二) 提升問題的趣味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如果具有趣味性,那么學生的注意力將更容易集中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上,從而通過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索。所以在問題教學當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以及分析當中。例如,在學習頻數和頻率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前對學生開展一次小調查,將一些當紅的明星列出來,讓學生在其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獲得結果后把學生所選擇的結果填到表格當中,再要求學生結合該表格說出最受班級學生歡迎的明星是誰。而如果該表格中只標注了選擇的結果,卻并沒有統計出明星所得的票數,學生將難以說出受歡迎的明星是誰。之后教師再提問:“你能夠設計出數據表示的形式嗎?”對于這次調查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的,而且調查的形式也比較有趣味性,因此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本課知識的學習當中,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三) 科學開展實踐活動,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中包含非常多的抽象概念以及知識等,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學習這些知識,那么就應注重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實踐當中更好地體會數學知識所帶來的樂趣,更好地探究問題解決的辦法。在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在分析問題時,在動手實踐中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三、 結束語
好奇心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天性,對于學生來說,其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地進行探索、實踐。在學習中也是如此,只有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不變的好奇心,才能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分析,并能夠在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中,更好地增強學習水平,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地借助問題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在自我研究和相互探索中獲得良好的學習經驗,讓學生能夠在得到結論后獲得相應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申祥坤.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的策略探討[J].基礎教育論壇,2018(25):10-11.
[2]霍永光.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18(11):45.
作者簡介:
楊秀霞,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