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茜
【摘要】在音樂教學中開展文化探析是在開展知識與技能教育的基礎上,培育學生對文化根源的理解,激發想象力、培育審美能力、學會享受音樂并應用于生活。本文以《踏雪尋梅》教學為例,通過主體與客體融合、感性與理性融合、發現與運用融合,實現了從音樂教學中探析中國古典文化的目標。
【關鍵詞】傳統文化;音樂教學;實踐;審美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在音樂教學中開展文化探析的內涵
文化具有非常寬廣的概念,可以泛指人類生活中所有要素的不同形態,延伸出語言、文學、藝術等不同門類。而音樂作為藝術門類中的分支,應當歸屬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多樣的表現形式下,文化是音樂深層次內涵的基礎,也是音樂所要表達的思想與精神的根本來源。在音樂教學中探析不同類型或內容的文化,是超越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方式,重點在于培育學生對文化根源的理解,以激發想象力、培育審美能力、學會享受音樂并應用于生活。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持續推進,我國中學教學理念也不斷革新。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價值觀念塑造,更加關注人才創造力、應用能力的培育。過去的素質教育也不斷融入以促進師生享受快樂校園生活的“新教育”等理念。音樂教學承載著培養學生良好情操、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與應用能力等功能,開展文化探析研究,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也對學生的想象力、感知力,以及積極思想價值觀念的培育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二、中國梅花文化的內涵與發展
在漫長的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梅花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梅花與蘭花、竹子和菊花并成為四君子,是我國十大名花之首。隨著南北朝時期士大夫階級逐漸興起并形成了自身的階級文化,對梅花的贊譽逐漸增多,梅花與松竹并稱“歲寒三友”。在歷代文人對梅花的贊譽中,以王安石的五言絕句流傳最為廣泛,作者用內斂的形式表達出在逆境中堅守品格的思想。近代以來,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也習慣借用梅花表達革命思想,傳播時代文化,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毛澤東同志在1963年針對復雜國內外環境所發表的《卜算子·詠梅》,以及陳毅于1950年創作的《冬夜雜詠·紅梅》等。可見,梅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精神凝練,被人們賦予了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也是傳統文化與時代文化的融合,是新時代我國在新挑戰下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以音樂教學探析梅花文化,擁有培育學生個體發展、促進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多重作用。
三、以《踏雪尋梅》教學為例探析音樂教學中的梅花文化
《踏雪尋梅》是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家黃自與劉雪庵針對音樂教學所創作的歌曲,作為初中音樂教材,在簡單的內容下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踏雪尋梅》教學中對梅花文化的探析,由聆聽中開展想象、審美中生化認識、實踐中體會文化三個不同階段構成。
(一)主體與客體融合,在聆聽中激發對景致的想象
在音樂教學中,主體是受教育者,即學生;客體是指所學課程中的音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音樂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底蘊,首先要消除主客體之間的隔閡。對學生而言,音樂中所包含的文化是隱性的,初次接觸音樂的過程中難以發覺與領悟。消除兩者之間的隔閡,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并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領悟音樂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以《踏雪尋梅》教學為例,教師在介紹詞曲作者背景及藝術成就后,首先播放歌曲使學生初步感受意境。隨后,由教師腳踏穩定拍,學生聆聽并模仿,針對節奏中出現的兩個變化難點,分別聯系“弱起”和“延音線”,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教師向學生出示A、B兩樂譜后,再次聆聽歌曲并帶來學生在樂譜中對不同力度(mp、mf、p、·)分別標記,引導學生從力度中分析并感受音樂的情緒。聆聽結束后,指導學生針對高聲部和低聲部分別進行發聲練習,從而增強學生對旋律的記憶。隨著學生對歌曲的熟悉,隔閡逐漸消失,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結合感受展開對景致的想象。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例如文學以其萬能的方式為讀者精準的勾勒出任意場景,既可以是動態的也可以是靜態的,既能引導想象力也能無限放大想象力。但是,音樂更多是情感的語言,需要鑒賞者具有充分的主觀想象力,以自發的想象從情感中感受意境,再從意境中體味文化。這也是以文化探析融入音樂教學過程中,從消除隔閡發展為主客體充分融合的關鍵方法。教師應當預設方向作為引導,如天空和大地的景色;學生的衣著、表情和彼此的談話內容;風中梅花的香氣與觸感等等,以不同的角度和感官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為以融入作品為感知文化打下基礎。
(二)感性與理性融合,實現審美與認知的同步升華
對于音樂的賞析,感性與理性始終是并存的,通過音樂教學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同樣需要借助感性與理性兩種方法。對于初中音樂教學而言,由于主體在年齡、知識等方面的結構特點,從感性審美的角度出發更為合適。初中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具有豐富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充分加以利用有助于對文化的理解。也應當通過音樂知識的傳授,將處于放射性的思維聚合,從而利用科學的方式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對音樂文化的理解,從而逐步形成自主探尋內在文化的能力。以《踏雪尋梅》教學為例,作品在A段的第一聲部以明快的節奏和精煉的歌詞描繪了冬日雪后晴朗的天空下,騎著驢兒在自然中欣賞臘梅的溫馨景象。并以二聲部中模擬騎驢時的鈴鐺聲襯托對景象的描繪,末段的高音反映出學生愉快的心情。作品B段的第二聲部以和聲式方法配置,它與第一聲部和諧地結合,形成“如影隨形”的效果,使歌曲顯得豐滿,加強了歌曲的表現力。教師通過運用音律知識結合歌曲意境深入講解作品,幫助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建立理性認知。
(三)發現與運用融合,以實踐拓展完成梅花文化探析
音樂的產生,某種角度上可以理解為人類對自身感官能力的開放和利用,本身即是一個從發現到運用的過程。例如,最初自然界中存在的林間鳥鳴、澎湃波濤,慢慢發展到封建時代的皇家慶典禮樂、民間婚喪奏樂等,再到現代社會跟隨文化變遷而興衰迭起的搖滾、流行等音樂形式,都受到時代文化的影響又是對社會文化的展現。從早期音樂以發現和模仿自然環境到逐漸融入人類生活的變遷過程中,即是發現到運用的過程。以《踏雪尋梅》教學為例,在基本教學完成,由教師開展實踐拓展活動,完成對梅花文化的探究。分別選取有關梅花的古代與現代詩篇,由教師配樂演奏配合學生朗誦,并講述作品背后的人物故事。結合《踏雪尋梅》尋覓作品的創作時代背景,由學生設想自己作為作品中的主人公時,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能從賞梅的過程中感悟到何種道理,又將采取何種方式為國家和民族崛起而努力。在引導學生理解梅花文化的過程中,要遵循發現音樂之美并將其運用于著色生活、美化人生的規律,這也是利用文化探究實現音樂教學中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學生探索與創造精神等教學目標的主要方法。在探析音樂文化的最終階段,應當鼓勵學生將所聽、所感、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從而傳承優良的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四、結束語
利用音樂教學發掘文化內涵,應當在遵循音樂教學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多學科知識。實踐過程中,可以與語文、歷史及德育教育相結合,形成系統性的培育體系,實現對學生思想觀念、審美能力的綜合性提升,為國家培育綜合素質更加全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國曉.淺談音樂教育體系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實踐[J].學周刊,2018(14):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