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藝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課堂教學中一直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在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表現得太被動了,積極性不夠高,而且逃避和教師交流,很少問問題。這種情況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非常不利,教師應當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問題意識 激發興趣 方法指導 拓展提升
在21世紀,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具備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而創新能力的提升與問題意識的培養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學生形成了問題意識,這種意識就會驅使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想象、去思考,在此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快速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度以及創新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進行探究,以期為學生將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
一、激發興趣,使學生主動問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學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問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發問。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提升,而且還能鍛煉學生思維的敏銳度。
例如:在進行《美麗的集郵冊》的教學時,因為這篇課文與郵票有關,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提問,我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了一組圖片。我沒有將整個郵票完全展示給學生,而是將郵票的局部放大,占滿整個屏幕。學生很快就被我展示的各張局部圖片吸引,我沒有告訴他們展示圖片的目的,很多學生不明所以,也有的學生提出了疑問,問我這是拼圖游戲,還是要找出幾張圖片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聽到學生這么問我內心很欣慰,因為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已經被激發了出來,并且開始進行主動提問了。隨后我一張一張地將圖片進行縮小,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原來這些都是郵票的圖片,而且還是同一張郵票。我這樣設計就是想給學生傳達小郵票、大世界的思想,很巧妙的切合了本單元的主題“方寸世界”。所以,要想讓學生進行主動提問,教師就需要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巧妙的課程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方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問
在小學階段,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尚有不足,對事物的認知也不夠全面,所以,教師應當在語文教學中給予學生一些方法指導,讓學生在進行學習時學會提問,知道從哪些方面進行提問。這對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以及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大有幫助。
以《美麗的集郵冊》和《羅斯福集郵》的教學為例,這是《方寸世界》這一單元中的兩篇課文,也都以郵票來體現了單元主題,所以,我將這兩篇課文進行了對比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對比的方法和思想,并指導學生在對比中提出疑問。如: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的邏輯順序,可以提出這兩篇文章主要在講述什么?這兩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還可以遵循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樣的順序來進行對比提問和學習。學生學習得很認真,再提出時變得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了很多。由此可見,提問方法的學習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提問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需要注意的是,提問方法和提問技巧有很多,教師需提醒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否則很有可能只是照貓畫虎,學不到提問方法的精髓。
三、拓展提升,使學生善于問
提問的最高境界就是善問,培養學生善問的能力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至關重要,因為語文學科本身的創造性和開放性是很強的,很多語文方面的東西沒有固定的答案和唯一的標準,學生要善于在已有的語文內容中提出疑問、尋找新意。但這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生進行拓展提升,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幫助。
還以《方寸世界》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在單元中的課文全部教學完成之后,為了培養學生的善問能力,我給學生進行了拓展學習。即:在郵票中,方寸之間就存在一個世界。但方寸世界卻并不只存在于郵票之中。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可見,花、葉之中也有自己的天地。在這樣的拓展中,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紛紛提出問題,還有什么事物中也存著特有的世界?這些事物都有什么特點?傳達了什么思想?在多次這樣的拓展中,學生已經善于從事物的聯系和發展中來進行提問了,這對學生提問能力的提升大有幫助。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眼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也能使學生在提問時更加得心應手。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強烈的,這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相當有利。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種特性,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周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8(07):171.
[2] 杜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研究[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三卷)[C].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