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斌
【摘要】相比其他學科,數學的抽象性更強,由于大多數小學生停留在形象思維層面,因此他們對學習數學感到枯燥乏味。在這種背景下,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思想上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提高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成績。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故事;操作;數學文化
對于學習,孔子曾經有這樣的比喻,知道怎樣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營造趣味性強的數學課堂氛圍,既是適應新課改的現實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手段。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興趣是推動所有智力工作的動力。”對此,在日常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興趣出發,周密組織課堂教學。如果教師仍沿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把課本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數學常識,且數學教學脫離現實生活,把數學學習變得枯燥乏味的話,那么學生對學習數學就會缺乏熱情。如果教師把趣味性的數學教學方法融入教學活動中,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從中體驗數學教學的樂趣和美感,并且還會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設計有趣的故事,增強導入環節的趣味性
俗話說:“一個好的開始距離成功就不遠了。”導入環節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他們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多種感官一起參與學習數學。在導入方法中,講故事受到學生的歡迎,在數學課堂上導入一則有趣的故事,能瞬間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發揮想象力,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進一步激發出來,讓他們比較自然地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的“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為例,導入新課時,筆者設計了“唐僧分餅”的故事。某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4個人走進一家餐館,唐僧點了3張同樣大小的油餅,采用以下的方法分給三個徒弟。
第一張餅平均分成2塊,取出1塊分給豬八戒;第二張餅平均分成4塊,取出2塊分給沙和尚;第三張餅平均分成8塊,取出4塊分給孫悟空。豬八戒看到這種分配方法后連說不平等,他說大師兄拿到了4塊,沙和尚拿到了2塊,而自己只拿到了1塊,分法不公平。接下來,同學們圍繞唐僧的分配方法進行討論,究竟公平不公平。然后組織學生采用涂色的方法,對比數字大小,歸納分數的基本特點。
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教學為例,上課前,筆者為學生講了阿基米德測量皇冠體積的故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很早以前,古希臘一位國王讓身邊的金匠為他定制了一頂黃金皇冠。皇冠制作比較精細,重量與國王給的金子重量一致。但是有人告訴國王皇冠可能摻了假,黃金用白銀代替。這時,國王叫住了阿基米德,讓他想法測量皇冠體積,從而確定皇冠的真假。由于皇冠外形是不規則的,如何測量出體積呢?這個問題難住了阿基米德。某天,阿基米德到城里的一處浴池洗澡,身體進入浴缸后,浴缸里的水位上升,離開浴缸后,浴缸水位下降;反反復復地進出,浴缸水位時而上升時而下降。他從這一現象中得到啟示,于是知道了測量皇冠體積的方法。你們知道阿基米德測量皇冠的方法是什么嗎?為了找到答案,讓我們一起學習本節課內容吧。教學前引入這則故事,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增強,積極性也得到了激發,他們積極討論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教學效果比較明顯。
二、動手操作,增強新課教學環節的趣味性
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人的身上有兩件寶貝,一件是大腦,另一件是雙手;其中大腦可以思考,雙手可以做工。學數學既不是為了解決幾道題,也不是為了應付各種考試,而是開發學生智力,幫助他們培養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熱情參與教學,需要為他們創造一個探究、猜測的學習環境,可以讓學生多動手操作,鼓勵他們去實踐和體會,從而真正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
比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等規則物體體積測量方法后,書中又安排了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實踐課。上課之前,筆者給學生講述了“烏鴉喝水”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引出了需要探究的問題。布置任務時,讓學生選擇部分橡皮泥、土豆、石頭等不規則物體,設計測量體積的方案。在課堂教學時,為他們講述了阿基米德為國王測量皇冠體積的故事,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探索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途徑。比如測量橡皮泥體積時,有的學生把不規則的橡皮泥捏成長方體形狀,有的學生用橡皮泥壓板將其制作成長方體形狀,還有的學生把皮泥塞到杯子中,使其成為規則形狀……這些測量方法都是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探究出來的,學生既感受到了喜悅,也體驗到了樂趣。接下來,筆者讓學生用裝滿水的水杯測量土豆體積。學生采用了很多方法,有的動手測量、計算等,有的尋求排水法測體積的特點。通過這次教學,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進一步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動手操作的數學教學中,學生再也不會認為數學是枯燥的;相反,數學教學包含了認真觀察、反復實踐、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環節,充滿了挑戰性和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滲透數學文化,增強知識拓展環節的趣味性
實踐證明,數學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通過學習和研究一些典型的數學問題,既可以擴寬學生的視野,也可以啟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學習,自覺學習。
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測量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利用剪刀、直尺等工具拼剪圖紙,把不熟悉的圖形拼剪成熟悉的圖形,而后計算面積。與此同時,為學生講述古代數學家劉徽的“出入相補法”,對《九章算術》中的各種圖形面積測算公式進行驗證,讓學生明白轉化方法是自古以來比較有效的方法。
在學生懂得了“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決方法后,還可以為他們介紹《張邱建算經》著作中的“百錢買百雞”問題和明朝的“百僧分饅頭”等問題;在學生明白了“解方程”原理后,給出“李白打酒”問題和古希臘“丟番圖的墓志銘”問題。這些數學題有較強的趣味性,直到現在還在民間流傳,有的數學題還被收錄在數學教材上。
四、結語
新課程標準也提到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意圖。本文從“設計有趣的故事,增強導入環節的趣味性;動手操作,增強新課教學環節的趣味性;滲透數學文化,增強知識拓展環節的趣味性”三個方面研究了如何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以期為今后小學數學教育提供一點參考。
【參考文獻】
[1]汪燕.淺談如何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1):148-149.
[2]李姣姣.創建高效課堂 ?增強小學數學趣味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24):124.
[3]楊瑞萍.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幾點做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