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摘 要: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能夠有效迎合學生的探索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解放。培養數學創新意識探究的過程當中,積累數學學習技巧,從而較好地提高數學學習的成績。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數學;教學應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能夠自由進行探究和學習,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所以本文就以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來進行分析和探究。
一、充分重視研究公式定理形成與證明
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應當引導學生充分了解數學基礎知識,并且靈活運用和掌握數學的公式和定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對于定理和公式利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進行死記硬背,無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規律化,極易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產生過多的心理壓力,無法積極地進行學習,對數學知識產生厭倦的心理,所以教師要認清傳統教學的弊端,積極利用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規律化記憶,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更好地利用公式和定理來進行數學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立體幾何時,就要立足課本知識,針對一些關鍵的定理進行牢記,如線與線、線與面、面與面之間的聯系闡述。但是定理的證明,在初學的時候一般都是很復雜甚至較為抽象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掌握定理的內容,明確定理的作用是什么,多用在什么地方,怎樣運用這些定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基礎的知識點,從而培養學生進一步加強空間想象力,使學生能夠動手制作立體圖形,例如正方體和長方體,并且在立體圖形當中尋找線與線、線與面、面與面之間的關系,提高空間想象力。并且樹立立體的觀念,做到能想象出空間圖形,并把它畫在一個平面上,從而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將研究性知識滲透入數學問題之中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高中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應該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營造一個高效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積極進行探究和提問,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較多的探究時間,使學生能夠針對數學問題來積極探究和學習,激發學生的互動探究精神,使學生能夠在討論問題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習習慣,激發數學學習熱情,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所以教師要積極進行引導,并且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問題,使學生能夠進行探究和學習,培養學生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記憶,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
在打造數學問題課堂上與學生形成互動的交流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索,學生自然而然形成積極踴躍的學習方式,學習到的知識也會更加清晰透徹。例如,教師在教學時應用多媒體展示正弦曲線以及余弦曲線的圖像變化情況時,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類探討。要求學生歸納出定義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對應的x值,如果sinx≥0,sinx<0,cosx≥0,cosx<0時,對應的x解集。然后邀請學生以小組代表的形式匯報觀察與討論結果,其余的學生進行補充,對于學生存在的疑惑之處,教師進行輔助性解答,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曲線的相關性質。
三、將研究性知識滲透于應用題之中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要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使學生能夠在解題的過程當中豐富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來進行解題。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數列知識對購車與貸款、購房等生活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或者是應用函數求最大與最小值時,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最佳解決方案,應用拋物線計算球類運動的弱點,應用圖表統計并記錄家庭一個月的生活支付情況?!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煱蜒芯啃灾R滲透于數學問題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使學生發揮主動性,真正學習并享受數學。由于數學的許多題目是非常具有抽象性的,所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當中,要利用抽象性思維來進行分析和解答,使學生能夠在做題的過程當中,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掌握數學學習的技巧,教師在這一過程當中要進行科學的引導,重視對學生進行解決數學開放問題的練習和輔導,增強學生的數學解題技巧,從而加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以上的探討可以得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相應的數學學習技巧的滲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提升主動探究的意識,加強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從而更好地應對高中數學問題。
參考文獻:
[1]董強.研究性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6):58-60.
[2]李修永.研究性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7(25):136-13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