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亮
摘要:本文從新課改背景下的新理念出發,分別從實踐性課程觀、學生主體性、學生差異性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對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學措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結合了具體相關案例進行分析,以期對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初中物理;物理教學;初中教學
物理通常以實驗為基礎,且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并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物理課程的過程中,需要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容易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困難,因此,在新課改新觀念的背景下,探究初中物理的教學措施,對幫助學生學好物理,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課改背景下的新理念
(一)新課程觀
新課改背景下的新課程觀具有生成性、整合性、實踐性,它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兒童是學校課程的主體;第二,學校課程的內容范圍主要指生活的世界;第三,課程具有反思性、實踐性和創造性;第四,強調理解與體驗、探究與反思的學校課程學習方式。
(二)新學生觀
新課改背景下的新學生觀認為,學生不應該是被控制的工具,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每一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獨特性與自主性,學生是“關系中的人”、“時代中的人”,學生是需要通過學校教育走向生活的人[1]。
(三)新學習觀
新課改背景下的新學生觀,主要指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應該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學習不是簡單機械的復印,而應該是主動的信息探究,從而建構起學習知識的意義。
(四)新教學觀
在新課改背景下,產生了新的教學觀,教學本質上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與合作的一種活動,對話是其教學活動的主要典型特點,因此新教學觀主要包括整合教學、素質教育、師生互動以及課堂教學體系等方面。
二、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學措施
(一)樹立實踐性的課程觀
新課改更提倡課程應的實踐性,強調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樹立實踐性的課程觀,幫助學生在自身的實踐中體驗到學習物理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促進其自主全面發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樹立實踐性課程觀,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的措施之一,鼓勵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交流以及實驗等親身實踐方式,做到從現象中總結規律,最終幫助學生掌握并了解物理知識。
例如,在進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初中物理教學時,若教師采用演示實驗,在講臺上先敲擊音叉,再將發生的音叉迅速放入水中,使其激起水花,從而讓學生推斷出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但是由于坐在班級后排的學生并不能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也很難看到講臺上音叉振動激起的水花,所以并不能得出“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如果改用分組實驗教學的方式,教師可以在演示實驗基礎上,要求學生在實驗室中分小組進行“發聲音叉入水”的實踐操作,最后通過觀察和反復實踐,學生最終得出了“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實踐性教學觀也因此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改背景下,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物理課本作為授課基礎,適當結合現實中的物理現象,設計出趣味性較強的課堂提問,從而使學生在回答課堂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物理知識點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教授《摩擦力內涵》這一節時,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較為有限,不能準確理解摩擦力的內涵,甚至存在大部分學生還存在一種“摩擦力就是阻力”的認識誤區,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啟發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向學生提出“人在走路過程中的前進動力是誰提供的?”“車站安檢傳送帶上的行李又是憑借什么力量前進的?”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然后教師再逐步引導學生思考“摩擦力和動力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生對于摩擦力的課程內容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識。
(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新課改中的學生觀強調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獨特的個性,而班級中每位學生的物理基礎與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這就會造成其在物理學習上的能力差異,如果在教學中教師沒有進行因材施教,而是統一式講解,這就會造成班級物理學習的兩級分化現象。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從而制定與之相符的教學過程,并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基礎差的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幫助基礎較好的學生進一步提升物理知識水平。例如,在進行《光的折射》物理課教學時,應該在講課之前對學生進行一個基礎摸底小測試,以此來了解班級中每位學生的真實水平,從而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針對性教學,考慮到班級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講解“光的折射”概念時,在課堂上拿出一個裝有一半水的透明水杯,在講臺前舉起水杯,將一支鉛筆放入水杯中,讓學生觀察鉛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隨后再對“光的折射”概念進行詳細解釋,從而幫助學生對這一概念進行更好地理解。
(四)課堂教學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改的學習觀提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參與,提倡學生從被動接受角色轉變為主動探究角色。例如,在教授“浮力”相關的物理內容時,由于畫圖講解難以取得良好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己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帶領學生到學校的物理實驗室,在實驗室的每張桌子上準備一個透明無縫敞口容器,以及兩個教學橡皮塞,并且每個容器中都被裝滿水。
在實驗室中學生按照課前安排好的分組,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小組探究學習,在實驗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將橡皮塞1與橡皮塞2同時放入水中,在二者都接觸到容器底以后再松手,觀察并比較二者的運動與浮沉情況,學生在這個實驗中看到了兩個橡皮塞都做向上運動,最終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將橡皮塞1放入水中,一旦接觸到容器底就馬上松手,再將橡皮塞2放入水中使勁按壓,保證其下部凹孔里的水排空,當其接觸容器底以后松手,觀察兩個橡皮塞的浮沉情況。學生在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到橡皮塞1做向上運動,最終漂浮在水面上,而橡皮塞2卻保持在水底,并未做向上運動。比較橡皮塞2兩次沉浮的結果,引導學生思考這與其哪個面上遭受壓力的變化有關系?最終幫助學生理解“浮力產生原因”,并引導學生畫出了橡皮塞的水中受力圖,這種主體性探究學習最終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2]。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在課堂教學時應該盡全力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充分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以此來提升初中學生對于物理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海玉.探究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02:111-112.
[2]呂耀奎.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7,04: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