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試題命題側重能力立意、素養立意,尤其注重考查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思維能力。試題的命制,不僅是教學實施的推動力,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力,更是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設計力。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知識體系構建;試題命制;學科思維
一、 立足命題質量,凸顯課改精神
【原創例題】微信,作為一種全新溝通工具,正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互聯網+”的時代,微信更是被廣泛運用于網絡問政,成為公眾傳遞社會聲音和參與公共事務的新渠道,促進了指尖上的政民對話。
結合材料,運用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相關知識,說明應怎樣使用好微信。(10分)
【參考答案】
①在我國,公民享有的權利與應履行的義務是統一的。(3分)
②公民有權通過微信發表言論,參與網絡問政,參與公共事務,推進民主決策、民主監督。(4分)
③公民在行使言論自由權利時要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堅持實事求是,杜絕謠言傳播。(3分)
二、 回歸教學原點,明確命題意圖
理念是行動的向導。新課程理念下的試題命制的立意,已經由知識至上轉向核心素養。當然,這并不是知識目標不重要,而是更注重于知識的運用過程。通過知識體系的構建,實現知識的遷移,得到問題的解決,形成學科的學習軌程。基于此,上述例題的命制意圖有:
(一) 三維目標考核
1. 知識立意
運用高中必修二《政治生活》的第一單元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相關知識。其考綱要求掌握的內容有: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
2.
能力立意
第一,從材料和設問中獲取信息,并能夠準確和完整地理解。
第二,能夠檢索和選用自己“知識庫”中的核心知識。
第三,能夠運用辯證思維方法來判斷、分析、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認識事物本質。
第四,能對獲得的結論,通過探究提出必要的論據。
3. 素養立意
“互聯網+”的試題素材選用,緊扣時代主題和現實生活,既聚正氣凸顯政治認同,又接地氣引導學生樹立公民公共參與,增強法治意識,推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而辨析式問題設置,讓學生經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自行作出判斷,引導學生理性面對復雜的生活情境,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既關注過程,又不忽略結論,很好地實現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
(二) 現實意義
新課程背景下的試題命制注重能力立意,尤其是考查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這要求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盡量要讓試題命制達到較高的導向性、實效性和針對性。任何具體的教學環節,都是基于學生主體差異而做的預設。只有以學定教,加強對命題意圖的預設和學生學情的診斷才能構建高效課堂。
三、 踐行學科素養,提升關鍵能力
學科關鍵能力可能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學科的價值和學習要求,理解如何運用所學學科去分析社會現象,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對于主觀題的解題,高中政治凸顯出的關鍵能力是:確定知識范圍、判斷題型設置、材料信息運用。
(一) 確定知識范圍
鐘啟泉說:“我們要理解單元設計的價值和運用,這是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因此,引導學生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并運用好教材的知識也是評價學生學科能力素養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教材知識內容可以分三個層次:微觀知識、中觀知識、宏觀知識。
很顯然,這道題的問題設問是指向“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這是以單元為主線、以公民為主體的核心知識體系,屬于中觀知識。如下為“公民”主體的核心知識體系圖示,其核心知識體系包括:第一層是公民的權利范疇,另一層是公民的義務范疇,這個體系本身就是在辯證思維的指導下梳理構建的。
(二) 判斷題型設置
但是,又該如何在知識體系中運用好相關的知識內容呢?這要引導學生讀懂設問,判斷好不同題型的解題思路定位。本題在題型設置上屬于舉措類,但其設問中又強調“使用好”,說明設問的實質是指向于辨別事物的本質,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具體闡述。舉措類的解題思路為主、客體定位法,即確定:主體——誰在做——公民;客體——對象——做什么——使用好微信。既要“用”,又要“好”,這就是學科的辯證思維,而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也是辯證統一的。說明核心知識和關鍵思維是有同一性的。
(三) 材料信息運用
篩選、提煉、分析材料關鍵信息,實現知識與題型的對接,達到破題目的。
四、 結束語
新課程背景下的試題命制是基于學生的認知和能力,又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探究能力和學科素養為出發點的。上述命制的例題通過特定的素材和問題設置,讓學生在比較鑒別中堅定認識,價值沖突中深化理解,引領學生認可、信服、堅信根本價值標準。落實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幫助學生確立思想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
魏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平潭縣嵐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