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聰姿
摘 要:以初中數學教育中問題導學策略的實踐為研究對象,首先對初中數學教育應用問題導學法的必要性進行分析,隨后討論了當下初中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初中數學教育中問題導學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問題導學;策略實踐
問題導學方法是初中數學教育常用的一種方法,然而當下在實際應用該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限制了問題導學作用價值的發揮,因此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策略,解決問題,這對實現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初中數學教育中應用問題導學法的必要性分析
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影響較為嚴重,在實際教學時,過于注重數學知識點、抽象概念的“被動灌輸”,缺乏“主動思考學習”的引導,尤其是在進行數學問題講解時,教師不厭其煩地向學生灌輸所謂的“解題技巧”“解題規律”,卻沒有意識到應采取何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從而導致學生對“解題技巧”的理解流于表面,難以抓住問題的本質,實現舉一反三,對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水平提升造成嚴重的影響?;谏鲜龇治?,在實際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有必要應用問題導學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思考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索思考,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法最為顯著的特征是能夠“主動引導學生思考學習”,該教學方法有效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問題為引,將“問題”作為學生產生思維碰撞的必要條件,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思考,而學生在實際思考過程中,會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不斷進行嘗試、探索、實踐,在這一過程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會出現“暫時的方向錯誤”,這種錯誤便是激發學生進行思維碰撞的契機,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認知沖突,并在思考過程中經歷一種“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動態思維過程,從而在不斷質疑思考的過程中,借助已有的經驗積累與知識儲備,實現新的知識內化與吸收,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初中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知識的推導過程
在實際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以保證教學活動能夠充分適應學生學習認知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然而在實際開展教學時,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影響較為嚴重,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在實際進行數學知識傳授時,過于注重“知識教授結果”,而忽略了“知識推導過程”,導致學生難以對知識實現深刻的理解,不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例如在進行“角”概念學習時,教師直接將“角”這一概念引出,沒有做任何的鋪墊,從而使得學生對于“角”的認識流于表面,沒有深刻認識到角的內涵,在實際進行解題時,經常會被一些錯誤的觀念所誤導,例如有的學生認為同樣的角,用放大鏡觀察會比用肉眼觀察角度要大,還有的學生認為角的大小與它的線長有關。之所以存在這一誤解,就是因為教師在實際教學尤其是概念教學太過直接,沒有做好前期的引導,從而使得學生難以對數學知識概念實現深刻理解,不利于教學質量水平的提升。
(二)導學問題設計不合理
在實際應用問題導學教學方法時,需要教師做好問題的導入設計,它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將直接決定學生能否真正進入教師設置的問題導學情境中去,從而順利跟上教師的節奏與步伐,實現深度思考。然而在實際進行問題導入設計時,教師并沒有準確抓住問題實質,提出的問題與實際所教學的知識關系并不緊密,從而嚴重限制了問題導入效果的發揮,例如,在進行“相似三角形判定教學時”,一些教師雖然提出很多與三角形相關的問題,但實際上這些問題與相似三角形沒有密切關聯,反而容易混淆學生思維,擾亂學生對于相似三角形知識的認知,不利于學習效果提升。
(三)問題導學方法運用不夠深入
事實上,在初中數學教學開展過程中,針對問題導學法的實際應用理應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初始教學階段,教師可以采取問題導學法進行課堂導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導學法調動學生思考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把控教學節奏,在完成教學后,教師也可以趁熱打鐵,采取問題導學法,提出一些擴展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實現更加深入的思考,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練習與鞏固。通過這種深度的應用方式,促使問題導學法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更好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然而很多數學教師對問題導學法應用認識不夠深刻,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僅僅在上課前半段對該方法有所應用,在后續完成課堂教學進入復習鞏固階段,缺乏對問題導學法應有的應用,不利于問題導學法作用價值的發揮。
三、初中數學教育中問題導學法策略實踐分析
(一)利用問題情境做好鋪墊,為問題導學法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正式開始運用問題導學法之前,為防止教師提出的問題顯得過于生硬突兀,確保問題導學方法能夠順利地實施下去,需要教師在此之前做一些適當的鋪墊,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并能夠根據教師的問題進行順利思考探索,不會感到“生硬突兀”。另一方面這種鋪墊更有利于向學生展現出數學知識形成的全部過程,對于完善學生知識框架體系構建也有著較為積極的影響意義,從而不僅讓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其“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問題情境創設,通過圖片、視頻播放,給予學生多種感官刺激,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真實的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對問題探索的興趣,從而能夠主動與其他學生進行探討交流,最終實現對問題的解決,提升學習效果。例如,在進行“幾何圖形”教學時,教師先向學生簡單普及一下“幾何圖形發展數學史”,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通過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幾何圖形物品,例如茶葉盒、各種形狀的建筑等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問:“這些實物中都存在哪些幾何圖形?”引導學生回答自己所看到的圖形形狀,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播放的幾何圖形進行分類,加深學生對各種幾何圖形的深刻理解,通過做好上述鋪墊,教師引入幾何圖形問題便會顯得更加自然,學生在進行認知學習時由于已經置身于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之中,因此也不會感到教師提出的問題生硬、突兀,更有利于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二)注重做好問題設計,提升問題導學法應用效果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導學方法,除了做好問題情境的營造,教師還應關注問題提出的本身,注重做好導學問題的設計,提升問題質量,才能夠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識點上,真正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充分發揮出“導學”效果。在具體問題設計上,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能力實際,既要能夠通過問題深刻揭露出數學知識的本質,又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應注意問題難度要適中,并控制好問題的數量,不能提出太多的問題讓學生應接不暇,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讓學生自主發現數學知識的本質,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例如,在進行“平面上兩條直線位置關系”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先讓學生自主隨意在作業本上畫兩條線,然后向學生提問:“這兩條線都有哪些關系?”此時學生會發現兩條線段之間要么平行要么相交,但仍有學生提出質疑:“我畫的線既不平行也不相交。”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先不著急回答,而是以此為“引”,引導學生討論:同一平面上兩條線段之間有第三種位置關系嗎?最后教師再揭露答案,讓學生將“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線段無限延長,他們最終總會匯聚在一處,成為相交關系。通過這種問題設計方式,從而有助于學生對線段之間的關系實現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學習效果,學習起來就會更加容易。
(三)加強問題導學法復習鞏固階段的應用,實現問題導學法的價值延伸
課堂導學法的本質即利用教師不斷提出的問題來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利用問題導學來控制課堂教學節奏,真正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在把控教學節奏方面,教師不應只注重“前中期的課堂節奏把控”,在完成課堂教學后,進入復習鞏固階段,教師也可以利用問題導學法,實現從原先的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學習到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學習的轉變,進一步提升問題導學法作用價值。例如在完成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內容教學后,教師可以提出如下擴展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對角線BD、AC相交于O點,BD=8,AC=10,求AD的取值范圍是多少。通過這一擴展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新知識的鞏固。
除此之外,為加深學生的思考深度,教師還可以圍繞同一個問題進行“一題多變”,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明晰不同題目的內在隱含關聯關系,從而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提升數學解題技巧。例如在進行“二次函數”教學時,教師先提出以下問題:已知二次函數圖象經過三點A、B、C,它們的坐標分別是A(-1,2)、B(2,0)、C(0,2),試求該二次函數解析式。該題型是一個典型的“一題多解”題型,并且相對較為簡單,學生可以用“頂點式”“一般式”等方法進行求解,更為重要的是,該題型本身較為靈活,教師還可以在該題目基礎上進行“一題多變”,不斷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完成更深層次的數學知識內容挖掘。具體教師可進行如下變式:一是“依次連接△ABC,試求△ABC面積?!倍恰霸谠摵瘮祱D象的對稱軸之上,是否存在一點M,使MBC周長最???”三是“在線段AB上方的函數圖象之上,是否存在一點P,使APM面積最大?”通過這種“一題多變”的引導方式,可有效鍛煉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需要初中數學教師提高認識,采取有效的策略,更好地發揮出問題導學法作用價值,有效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柴影.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20):271-272.
[2]徐利娟.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內蒙古教育,2018(2):63-64.
[3]侯作明.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吉林教育,2017(22):2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