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尉
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學好數學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對物理、化學、生物等有較大關聯的理科學習,有良好的互補作用。但是長期以來,高中的數學課堂知識點多,任務重,教學難度大,不少教師采取“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手段,課程進度跟上了,但是教學目標遠遠沒有實現,如何推進高效課堂,提高課堂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發散能力,是每個教學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升路徑
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解決數學問題方式主要有教法研究和學法指導。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一方面要讓學生樂于探索、主動學習,能夠發揮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數學教師要更新思想,轉變思路,授課時不能在課堂上一股腦地“滿堂灌”,要讓課堂知識易于消化和吸收。同時培養學生獨立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法指導方面要做到范圍廣泛,內容豐富,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材料、審題答題、進行知識理論的概括等,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很少去設置提問環節,即使有一些老師開展了提問,設置的問題往往也是對上一節學習內容的大概回顧和學習質量的簡單抽查,而忽視了對本節課的教學課程設計的引導。所以教學設計環節,要融入當堂課程的教學難點、重點,分層次、分時段來設置問題,由淺入深,讓學生理清當堂課程的教學內容。在問題設置上要創設一些數學情境,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能產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例如老師課堂上通過將國王賞賜麥子給臣子的方式作為數學案例,使學生產生較大興趣,讓學生感知數學問題是實際生活的縮影和應用,而不是冷冰冰的數字羅列。當學生還在沉浸在好奇中時,老師可以進一步引導,接著提問,第一如何擺放麥粒?第二,國王是否應該滿足他的要求呢?讓學生再思考。問題的設置要有挑戰性,比如我們以常見的商場促銷為例,讓學生覺得貼近生活不陌生,常見的抽獎活動,每個人獲獎的概率有多大,又蘊含著重要的數學思維,以小見大,讓學生對挑戰性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二、探索中做好互動與交流
互動能夠把老師和學生的目標一致性做最大的關聯,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便于掌握數學知識點和數學技能,數學情感得到了較大的滿足,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魅力。老師不能只是“填鴨式”教學,老師可以讓學生談談這個數學題的處理辦法,讓學生采取不同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思路。例如我們在學習一元二次函數和直線、集合圖形之間的關系時,很多學生不會解決交點個數問題,他們打不開思路,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如果老師能夠采取數形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在黑板上畫出這些基本圖形,采用數形結合的分析方法,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則記憶深、效果好。
三、突出教學重難點
高中數學知識點較多,也較為零碎,給教學工作進度、課堂教學設計等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對課堂內容講解幾乎要占課堂時間的百分之八十,包括:課堂的引導、目標的設定和傳導、書寫、講解、圖形展示,但是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盡快掌握本節課知識核心內容,提高效率最為關鍵。不少課堂老師,沒有做好時間的合理安排,今天講一套試卷,明天講一個案例,沒有做好統籌安排,要么拖堂、要么出現課堂上沒有什么內容設計,學生在課堂黃金時間自習,無所事事,教學目標任務完不成。例如:學習函數單調性特征時,先運用事例讓學生去正確理解函數的概念,然后圍繞著函數這個中心的知識點進一步去拓展相關的單調遞增、單調遞減函數等相關概念,結合概念拓展一下常見的發散性問題解決辦法,注重課堂的引導,避免教學任務的均衡性設計。
四、培養學生問題轉化的教學手法
知識的遷移、轉化、分解是高中數學學習的重要方面,不少老師沒有抓住問題解決的關鍵和難點。要培養高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能力,一方面存在部分學生懶惰,覺得學習是一件很吃苦的事情,怕動腦筋,有時間就去玩耍,或者做與學習不相關的事情,學習上應付了事;另一方面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規劃自己的時間和自學計劃,老師講一點,就被動地接受一點知識,很少主動去思考一件事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扭轉學生學習上的懶惰性格,培養學生的目標意識和積極主動探究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知識是學出來的,能力是培養出來的,高中數學經常遇到的習題,看似差異很大,實則有很大的相似性,需要我們揭開出題者的面紗,靈活運用轉化回歸的手法,讓問題回到教學與學習的實質上去。
高中數學的教學任務較重,給老師帶來了很大的教學壓力,數學老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有效開展,做到教學目標不偏離課堂,教學任務圍繞課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技能。
參考文獻:
[1]何小亞.與新課程同行:數學學與教的心理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
[2]鄭金洲,呂洪波.教師不可不知的教育流派[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葉立軍,馬茂年,何康杰.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