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芳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師都在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思想政治學科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作為四位一體的學科核心素養,在這四大維度的素養中,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作為觀念必須落實到公共參與的行動上,突出實踐成果。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抓住課堂之“魂”,喚醒學生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推動學生主動發展,自主建構知識,形成關鍵能力,內化核心價值,提升公共參與素養。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公共參與;創設情境;多維互動;價值引領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9-0018-02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推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已成為關鍵問題。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其中,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就是培養學生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如何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呢?筆者認為要抓住課堂之“魂”,有效創設情境,開展多維互動,同時要堅定價值引領。
教學情境的創設,對于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情境是學生認識的橋梁,是知識轉化為素養的橋梁,只有依托情境才能更好地溝通生活世界。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所以,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探究解決遇到的問題,提高思想認識。
今天,課堂學習仍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形式。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約,學生很難直接了解世界、了解社會生活,往往通過各類媒介對社會生活進行了解和探索,這導致學生很難理解一些社會問題的深層原因。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將社會生活融入課堂,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認知能力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創設良好的互動教學情境,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養成關注時事的習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顯現學科教學的內在價值和吸引力。例如,教學“我們與法律同行”時,教師可以將社會熱點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針對新聞中屢次出現的“共享單車的亂象”問題,設置“請試著分析共享單車亂象的原因”和“為解決共享單車的亂象,你有哪些意見和建議”兩個話題。而在教學“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設計“為改變校門口混亂的狀況,你有什么好的建議”話題。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及時引入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將學生置于相應的情境,不僅能夠讓學生通過接觸社會熱點問題來理解教材理論知識,還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關心時事熱點、關注社會問題的習慣。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情境課堂,親身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去。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積累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提升自身的公共參與行動力。
有學者認為,學習是學生與教材的相遇和對話,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遇和對話,更是學生與自己的相遇和對話。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三個維度開展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工作。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認識到深度學習已經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趨勢。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識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不是指追求學習內容的深度和難度,而是強調學習者學習投入的熱情與積極狀態的保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與同伴有效對話,進行深度學習,讓課堂成為增加理解、共同獲益、競爭與協作的學習場所,對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提高公共參與素養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首先要給學生的思考留足空間,多關注學生個體的分析能力,合理利用學生的稟賦差異,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這樣學生才能敢于表達訴求,樂于質疑探究。但因為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對有限,往往難以把握事物的整體和本質,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學生與同伴互學共進、對話溝通,凝聚集體智慧,分享交流共識。在與同伴的對話交流中,要善于傾聽不同的見解,歷經“否定之否定”,積累精神的厚度,這對洞見和破除個體經驗的局限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形成集體性的理性認知。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還要注意幫助學生克服“從眾心理”,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并且能夠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例如,教學“公平正義的守護”時,教師可以選取“焦點訪談:被挪用的危房改造補助款”作為素材,組織學生開展“為減少和杜絕農村危房改造資金被挪用的現象,你有什么好的意見和建議”的分組合作探究活動。各組學生從不同的角色層面闡述解決農村危房改造補助款被挪用的措施,在積極參與中獲得了知識、能力、思維的成長。這樣的深度學習與思考,有利于學生將政治知識轉化為社會行動,鍛煉公共參與能力,提升公共參與素養,明確公民應有的責任擔當,進而成長為有情懷、有擔當的合格公民。
公共參與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素養。“公共參與”是“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的行為表現,培育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是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師的使命。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堅定價值引領,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力發展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切實讓政治課程成為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平臺。陶行知先生說:“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應當養成的學生?!迸嘤龑W生的公共參與素養,提升學生實際參與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讓學生成長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優秀人才。
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基于尊重學生個性的考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機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這樣才能“喚醒學生內心的種子”。但是任何個體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特別是中學生正處于成長期,往往對一些社會問題缺乏正確的認知。因此,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教師還要注重理性引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約束也是一種必要的保護”,以免事物的發展過于極端。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要正視社會矛盾和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例如,教學內容不僅要包括“老人摔倒扶不扶”等傳統辯題,而且還要拓展到“面對人們‘扶與不扶的糾結,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的開放性探討。要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各抒己見,在觀點的交鋒和思維的碰撞中達成共識,提出切實可行的思路。這樣能夠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意識,鍛煉學生公共參與能力,促使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樹立使命感和責任感,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質,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國家頂層設計對于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學生的自覺學習和教師的積極配合也將起到推動作用。作為思想政治教師,應該以課堂為基礎,分析并掌握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有效途徑,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開展多維互動,堅定價值引領,致力于培養有信仰、有尊嚴、有思想、有擔當的四有青年。
參考文獻:
[1]趙艷.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的三重境界[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05).
[2]徐豐.培育公共參與素養的“四化”策略——以“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教學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12).
[3]姚霄潔.課堂內外的公共參與素養培育——以“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主題”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09).
[4]鄭玉群.政治認同教育的課堂實施路徑[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04).
[5]劉旭東,尹萍.淺析高中思想政治課公共參與素養培養[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8(11).
[6]李德強,陳倩.基于培育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分析[J].基礎教育參考,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