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瑩
摘 ? ?要: 史料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基礎,培養學生史料分析能力顯得愈發重要。首先,使學生獲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歷史課堂培養方向,史料實證是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現今歷史考試題型中史料分析題占有很大比重;最后,突出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必須突破以往只是識記課本知識點的限制,進一步通過歷史學習強化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分析能力是中學歷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既符合考試要求,又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促進歷史教育與社會發展更好地接軌。
關鍵詞: 歷史教學 ? ?史料分析能力 ? ?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改推行和社會發展需要,史料分析能力培養成為歷史教學重任之一。在此方面研究比較突出的有趙亞夫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趙恒烈的《歷史思維能力研究》,其中指出史料分析能力培養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朱煜的《論史料教學》中寫到史料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雖然史料培養一直被提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及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史料分析能力如何培養總是具有時代特點。本文在之前提出的史料分析能力培養方法的基礎上,探討當今歷史課堂應當如何加入與時俱進的方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一、史料分析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首先從歷史學科最新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來看,史料分析能力是歷史教學中必須重視的環節之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①。當今社會,讓學生通過學習古今中外的歷史,具有歷史責任感,成為適應社會發展潮流及社會所需之人是歷史課程的目的。這就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和識記階段,而是在識記的基礎上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分析運用史料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上是較好的選擇。最現實的問題是現在考試題目中史料分析題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培養學生史料分析能力是歷史課堂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1.史料可以創設歷史情境,縮短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歷史不同于別的學科,包含的內容是過去的。由于社會背景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些知識點難以理解。教學環節中加入史料,會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是真實存在過的。讓學生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當時的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其思考,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內容,以此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2.歷史教學強調論從史出,但是歷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很難做到每一個知識點得出之前出示一則材料,首先教學中史料分析教學必須適度適合。讓學生通過閱讀提取史料信息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歷史知識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有理有據,是有充分史料支撐的,幫助學生形成客觀理性的思想及不說無根據之話的意識,樹立一種實事求是的唯物史觀。
3.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史料分析教學,通過出示史料,讓學生積極閱讀,充分思考,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比如講五四運動的時候,1939年5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撰寫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說:“二十年前的五四運動,表現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蓖ㄟ^這則史料,讓學生首先提取材料信息,這個關鍵信息就是五四運動,進一步思考五四運動的意義影響。改變以往教師一人傳輸知識點,學生成為知識的搜尋者的方式,選擇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自己思考,通過史料分析綜合,層層遞進,得出答案,實現教學目標。
4.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以往歷史教學主要是教師講授歷史事件、人物等,學生只負責接受、記憶,歷史課堂上學生缺乏自主思考,使在大眾意識中覺得歷史只需要背背就行,現在史料分析題增多,讓我們感覺到歷史也可以很靈活,同樣的史料若從不同方面理解將得出不同的答案。過去對歷史知識點直接客觀設問,顯得死板單一,禁錮學生多維思考。史料分析題更加體現綜合能力的運用,可以打破學生以往思維模式,學生面對一道史料分析題,必須發揮提取信息、聯結所學知識、組織語言、拓展課本知識等一系列能力。不難發現,史料分析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史料分析能力的具體培養
對于我們比較多見的文字史料,第一步應當先審題,清楚問題設置意圖,然后轉眼史料更有針對性地閱讀提取信息,因為歷史學科面對的材料題一般不會簡短,并且常常是文言文,由于材料繁多且晦澀難懂,先看材料就會很茫然,耗時耗力的同時讓學生產生緊張挫敗感,必然影響答題。先看問題的話,問題會有限定條件,這樣會縮小思考范圍,通過問題可以讓學生聯想到已有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生再閱讀材料,定位自己剛才想到的知識點是否準確,再通過材料完善和拓寬答案的廣度和深度,這一步是提升答題準確性、有效性的關鍵一步。能夠快速提取關鍵信息的地方,就是史料的引文處或者末尾處,一般這兩處是定位知識點的重要標志,在歷史課堂中應當著重告訴學生,學生在平時及考試過程中應該是有明顯感悟的。以上述說的都是如何第一步提取關鍵信息,解題不可能只答大概,必須對重點回答的部分精讀,針對題目,對史料中的地點、人物、事件、社會大背景等一系列細節處要看清楚,在分析過程中不可主觀臆斷,一定要堅持論從史出,通過材料和聯結當時社會背景得出的知識點回答,沒有足夠依據的答案不可牽強。材料分析題不同于歷史客觀題,它有設置問題的側重點,可能透過史料回答的問題只是材料中側重體現的問題,不一定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所以一定要認真審題,理性分析,謹慎判斷,最后簡明扼要組織答案,不可啰唆、冗長、重復。以一道題為例:
材料一:文藝復興運動前,歐洲繪畫雕塑中的圣母神態安詳、神圣,少有人間之情。而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的作品《西斯廷圣母》中,圣母是一個容貌端莊、美麗的母親,她的表情和美是生動的……
材料二:“同迷信進行斗爭的人是人類的恩人”“本身自由,周圍的人與自己平等——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們的自然生活”。——《伏爾泰語錄》
問題:(1)材料一反映了當時什么思潮?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是什么?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有何作用?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主張。
看到史料題,首先看設問,然后針對性地找答案。第一問所指為材料一,材料中關鍵字眼為文藝復興,關鍵信息為圣母像前后的轉變,不難聯想到學習過的內容文藝復興,題目所問為思潮,可以轉變表述,應該是人文主義思潮。實質和作用主要是結合所學回答。這個史料在我們答題時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定位知識點,然后聯系所學總結回答。第二個問題定位到第二則史料,首先在材料中提取關鍵字詞“自由,平等”,接著結合所學人文主義就是標榜的自由平等,所以應該回答“自由,平等”,言簡意賅。
平時考試中除了文字史料外,還有圖像史料,通過圖片設置問題,讓學生作答,這類題似乎比運用文字史料作答的難度更大,圖像史料一般指適用于歷史教學與研究的視覺圖像,即表格、地圖、圖片等,圖像史料在答題部分與文字史料題是幾乎沒有差別的,主要差別在于提取關鍵信息的部分。圖片史料中最難于解答的一般是漫畫題,因為歷史漫畫的特點是用夸張的圖文展現歷史上的人與事,是命題的好素材,既靈活又有歷史根據。以一道漫畫題為例,下幅漫畫《發辮之將來》從本質上表明當時社會上一部分人( ? ? ?)
A.盲目崇尚西洋風尚 ? ? ?B.刻意保存傳統精華
C.舊有觀念根深蒂固 ? ? ?D.主動破除國人陋俗
這種漫畫中的少量文字往往是答案的重要來源,漫畫中此人剪掉一根辮子寫著“崇尚西洋”,保留一部分辮子寫著“保存國粹”,說明時人傳統觀念依然存在,所以選擇C項;A項只顯示漫畫一部分信息,以偏概全;B項錯在“刻意保存”,這是傳統觀念的深刻影響;D項說法不符合漫畫意旨。以這道題為例,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此類漫畫材料題必須兼顧圖片及文字,且里面的文字必須重點解讀,否則容易片面。
數據表格史料題也是考試中頻繁出現的一類題。一般有單雙向表格圖、柱狀圖、曲線圖、折線圖等形式。這種題第一步先注意表頭,一般會出現表格出自哪里及主要內容,這樣為我們解題提供一個思路和方向,為接下來的思考減少一些盲目性,節省時間;第二步,比較表格中呈現的信息,找出出題人想要設問的重點;第三步,聯系所學知識,挖掘材料呈現的深層次含義。以一道簡單的數據題為例:
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間機器進口的狀況。材料說明這一時期中國( ? ?)
每5年平均機器和工具年進口值(單位:1000海關兩)
A.農業傳統技術占主導地位
B.農民購買力有較大提升
C.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發展
D.農村商品經濟發展迅速
看到這種題,數字非常多、非?;靵y,往往會使學生產生焦慮感,平時訓練這種題時,首先應當讓學生克服心理恐懼,沉著冷靜地思考作答。根據圖表,我們看到信息獲取的重點在數據的變化上。通過1912年到1931年進口機器的分析發現,“農機具”雖然略有上升,但總體比例很低,可見傳統農業技術占主導地位;“農機具”的少量進口不能體現農民整體購買力的情況;在表格中,“農機具”所占比重從0.74到2.03,然后又跌到0.91,可見并不穩定;表格記載的農機具的購買情況與農村商品經濟狀況沒有直接關聯。所以這道題最切合的選項應該是A。
三、史料分析能力培養需要注意的問題
1.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何成剛等人提出教師選擇史料時,要根據課標的要求、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選取史料,并且要考慮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學生對史料的接受能力②。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專業素養,平時廣泛閱讀,多積累;其次,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多加引導、訓練學生史料分析思維和意識。比如上課講解教科書中的知識點時,通過搜集呈現一部分相關史料,設置提問讓學生思考,也可搜集一些歷年高考題中的史料分析題,高考題是經過諸多專家編寫的,更具有專業性和科學性,有利于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塑造和形成。教師引導工作做充分之后,重頭戲還是學生,學生是能否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關鍵力量。在具體課堂中,教師呈現出史料分析題之后,應留出足夠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思考能力有限時,教師給予引導和提示,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思考之后,學生之間可以合作探究,交流思考成果,不要因懼怕不敢表達,應當開拓發散思維,最后教師通過總結得出正確答案,讓學生查漏補缺。慢慢運用此種教學方法,學生必然會形成這種思維,可能不一定都很成熟,但較之前一定會有所改觀。
2.平時注重課本中史料的運用。白月橋認為歷史教科書中史料的選擇應當符合學生的特點,理解起來較為困難的史料要譯為白話文③?,F在教科書中有許多針對課堂的史料,這些史料學生閱讀起來障礙較小。教師上課時充分利用這些資料精心設問,注意問題要能凸顯教學重難點并且具有啟發性。
3.課外史料的使用上要注意史料的真實性。梁啟超認為:“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可言。”④必須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是科學的,平時不斷給學生強調論從史出,若史料是錯的,接下的一系列討論分析都是很荒謬和沒有意義的,所以史料的選擇一定要慎重。
4.目前歷史史料教學中還是普遍存在史料內容陳舊、單一的問題,新一代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充分運用網絡資源,拓展更新史料教學內容。
四、結語
現在歷史考試中史料題大面積出現,快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要求不斷提高,都要求歷史教學做出更符合社會潮流的針對性方案。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分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史料能夠豐富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及語言組織能力,能夠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史料教學符合新課改方向,符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符合社會發展之需。因此,培養和提高學生史料分析能力是現在歷史教學中應當重視的問題。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②何成剛,彭禹,夏輝輝.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9.
③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64-265.
④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42.
參考文獻:
[1]楊路.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分析能力培養[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2]李海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3]黃莉.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4]尚倫岳.新課改中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和意義[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5]朱煜.論史料教學[J].中學歷史參考,1999(2).
[6]張桂平.史料教學——不可或缺的歷史教學方式[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7]榮孟源.史料和歷史科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朱煜.歷史教材學概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