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社會逐漸發展,各界對于人才整體需求在逐漸提高,同時在對人才的具體培養模式加以分析以及探究期間,教學人員必須要將對學生個性發展加以適應當作前提。因為學生具有的基本素質以及思考方式存在一定差異,所以進行人才培養期間,教學人員需有針對性的制定培養計劃。本文旨在探究在對學生個性發展加以適應的基礎上卓越人才的具體培養模式,以期對實際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卓越人才;個性化發展;培養模式
前言:當前,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已經漸漸走入大眾化這一時代,所以學生全都為獨立個體,不管在成績方面還是思維方式全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對高素質的人才加以培養是當前高效主要的發展目標。就過去教學方式來看,對人才加以培養不能采取模式化的教育,應當張揚個性,激發學生想象力,進而構建全新的人才培養這一模式。
一、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的目標
教學期間,教師需把學生當作中心,并且著重激發學生興趣,對學生個性發展加以重視。進行人才培養期間,教師需按照學生具有的個性化的特征對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加以確定,因材施教,采用多維的教學模式。實際授課期間,教師需引導學生朝著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并且鼓勵學生進行大膽質疑,同時給學生預留足夠自由發揮的空間以及時間,讓學生對自身想法加以自由表達,以此來對學生個性發展加以適應,對卓越人才加以培養。
二、建立多元化的培養基地
在以往培養模式之下,學生生活以及學習場所都是相對固定的,基本上都是寢室、教室、食堂三點一線的行動路線。而且考評機制比較單一,大多都是應試考試。此種模式使得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具有的雇傭關系變得非常緊張。為對此種尷尬局面加以改變,讓學生可以對社會生活加以快速適應,學校需建立多樣化的培養基地,積極實施校企合作,并且構建水平較高的科研平臺,構建師生共同管理的社團模式,以此來引導學生展開學術研究。在和企業當中的領導、學長以及導師進行互動交流期間,要讓學生對適合自身的個性發展具體學習方向加以挖掘,確立其與自身個性發展相適應的學習目標,并且圍繞這個目標來強化理論學習以及實踐訓練。
三、對培養內容加以豐富
伴隨多樣化的培養基地的構建,培養內容隨之發生變化。教育期間,很多學校所用教材實際更新速度比較慢,教材知識通常無法跟上時代整體發展步伐,進而使得教育體系和社會發展存在矛盾。但對學生個性發展加以適應的卓越人才這種培養模式可以對此矛盾加以緩解。學校可以對課程加以個性化的設置,對一些基礎課程加以有效整合,并且設置一些對學生發展有利的,可以為學生提供選擇的選修課。同時,教師也可在實際授課期間融入自身的科研成果,以此來對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創新思維進行激發。而且,學校還需強化和企業間的人才培養以及課程共建。在對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加以運用方面,可在課下引導學生借助慕課平臺以及微信平臺展開自主學習,并且在課上采取興趣激發、自主學習為主的授課方法,進而對學生能力加以有效培養。
四、設置靈活性的考核機制
由于培養基地以及培養內容發生變化,所以必然會使得考核方式發生變化。以往考評機制對學生個性發展造成一定制約,難以對學生能力加以充分體現。對于此,學校需要構建與學生個性發展相適應的靈活性的考核機制。
第一,對常規課程現有考核方式加以改變。單一筆試難以對學生課程實際掌握程度加以考核。學校需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比如階段性的面試、考核、小論文以及課程設計,以此來把素質教育和學生進行的個性發展進行結合,對學生加以科學以及全面考核,從而促使學生實現個性發展。
第二,添加個人能力的輔助考核。教師需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比賽,并且參加行業資格的考試。按照比賽性質、作品整體難以程度、比賽級別以及行業資格實際認證等級給予學生相應分值,從多方面對學生專業課程的實際掌握情況加以衡量。
第三,構建校政企三方深度融合的考評體系。一般來說,校政企開展聯合培養模式是給在校學生創造一些崗位實習以及掛職鍛煉的機會,這與常規考核有所區分,而校政企三方深度融合這一考評體系和企業內部所用考評機制類似。進行綜合評定期間,主要把政企當中校外的指導教師當作主體,把校內的指導教師當作輔助,并且對學生自評進行兼顧。一般有校外的指導教師對學生工作期間的態度、成果以及能力加以考評,由校內的指導教師對學生學習期間的思想動態以及知識成長加以考評。而學生則要對自身進行評價[1]。如此一來,可讓學生對自身優勢以及不足之處加以明確,便于其系統的、全面的進行自我認知。
五、重視團體和榜樣力量
對卓越人才加以培養期間,學校需重視團體和榜樣力量。第一,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以及自行組建學習社團[2-3]。在高校之中,多數學習社團都是學生進行自主管理的,社團通過長期發展早已形成一種“傳承”,會通過傳幫帶以及老帶新這種形式展開集體學習。第二,提倡導師模式,其中導師多是學校教師,同時也可選擇政企之中的導師,以此來給學生樹立生活以及學習榜樣,經過和學生進行交流以及溝通,引導學生朝著適合自身個性這一方向進行發展。
結論:綜上可知,地方高校乃是對卓越人才加以培養的一個重要基地,除了要提升專業人才具有的基礎知識之外,同時還需對學生個性發展加以尊重,著重培養學生具有的實踐能力。教學期間,學校需建立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多元化的培養基地,對培養內容加以豐富,設置靈活性的考核機制,并且重視團體和榜樣力量,進而對具備個性化這一特征的卓越人才加以培養。
參考文獻
[1]李金懋,張皓博,黃睿,張寧,于大全,劉鋒,秦佳.淺析新工科背景下“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展望——基于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J].湖北農機化,2019(01):35-36.
[2]張亞玲,林志偉,鄭雯,靳學慧,王麗艷,金永玲,張海燕,臺蓮梅,李海燕,孔祥清.農業院校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卓越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及探索[J].當代畜牧,2018(06):42-44.
[3]張福琴,史潔,田云.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J].赤子(上中旬),2015(19):151.
作者簡介:姓名:聶滿堂;出生年月:1992.10.02;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陜西西鄉;學歷:研究生;職稱:助教;畢業院校: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畢業專業:教育領導力與管理;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