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應壽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提出,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育不再只是簡單的講課過程,對于學生接受知識的有效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對于數學學科來說,就是不止要求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要求學生養成數學思維能力以及獨立解題的能力。在本篇文章中,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前言: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的課堂效率較低,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效率低下主要是以下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小學生思維發展不完全,對數學這種抽象知識理解困難;第二,教師講課方式選擇不當,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興趣,學習效率低下。下面筆者將詳細分析如何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做好預習,給學生布置充分的預習資料。
這里指的預習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課前備課,一方面是學生上課前的預習。在正式進行一節課的教學時,教室要提前準備好這節課所需要的教具以及資料,做到有備無患,小學的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時期,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在課堂上可能會提出很多出人意料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做好準備工作,能夠及時回答學生的“突發奇想”,節約講課的時間,同時這些問題的解決也能很好的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在開始上課前,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定的預習功課,這樣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學生就不至于一點準備都沒有。預習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預習時對新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如果遇到了什么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先記錄下來,在課上重點聽這部分的內容,做到能夠抓住重點,學習的有效性會大大提高。但是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自我管理能力也比較低,因此,筆者建議拿出一節自習課專門用作預習,可以自己查書預習,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共同預習,在上課前把自己的疑問標注出來,既節省時間,又能更好的接受新知識。
二、靈活運用教材,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難掌握的一科,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是形象化的思維,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的基本數學思維能力還沒有養成,正是需要培養的階段,教師要做的就是根據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規定,將這些抽象化的知識轉化為利于小學生理解的形象化的知識。比如在學習《小數乘法》這一課的內容時,如果我們直接講“2.5×4=10”這個式子是怎樣演變的,它具有怎樣的數學意義,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就很難理解,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具象化,把它變成同學們一起去公園游玩,天氣很熱,大家想一起買冰激凌,已知一個冰激凌2.5元,兩個小朋友一人一個冰激凌要多少元?三個小朋友呢?四個呢?這樣以此類推,先讓同學們從簡單的入手,逐步的理解乘法的含義,同時能夠計算出正確的結果。冰激凌是小學生普遍比較喜歡的零食,用這種他們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多的,他們所喜愛的食物舉例,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難以理解的知識也會變得簡單很多。在初步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后,可以在修補深入,比如0.8×4=多少?讓學生們從例子中學到乘法的運算規則,真正掌握乘法的意義。像這樣化抽象為具體,表面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但是學生的接受情況會變得更好,提高了他們的聽課效率,教學有效性能夠得到提高。
三、把握課后時間,讓知識能夠得到鞏固與拓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在課前預習和課上的把握,但是課后的復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在學習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小學生的自我掌控能力較差,課上學習的知識可能很快就忘記了,這時教師要把握好課后作業的環節,無論是基礎知識的鞏固,還是拓展提升的進階訓練都要在課后作業中有所體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說到底就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提高,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更多的知識,同時對知識的理解更深,而這些要求都可以通過課后復習來實現。在課后時間,學生的束縛相對較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想要復習的科目,在復習時,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消化課上所不理解的內容,而對于已經掌握的知識也可以進行二次學習,對這部分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結束語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注重預習、學習和復習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預習為學習打好基礎,學習知識來充實學生的思維,提高思考能力,而復習可以鞏固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能夠提高教師的講課效率,同時降低教師的工作強度,對學生來說,一節有效性強的課能夠讓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減輕他們的負擔。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有效性,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有很大好處的。
參考文獻:
[1]彭曉滿. 淺析小學高年級數學有效性教學[J].? 新課程(小學) , 2017(07).
[2]洪雪茹. 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初步探索[J].? 科教導刊(上旬刊),? 2013(09).
[3]杜施. 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淺談[J]. 新課程(小學),?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