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王新宇
摘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突破思維壁壘,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在小學教學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同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平衡,提升學生在當前小學教學階段的綜合素養。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充分的發揮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在小組之間的有效合作,同時教師需要優化評價方式來對學生促進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自學能力以及認知能力,并以此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更需要讓學生做到在教學中實踐能力的增強以及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生活中的聯系,以此鍛煉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幫助學生實現綜合能力的穩步提升。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中,教師需要積極的利用新型教學理念來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索,讓學生能夠自發的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完成合作互助,激發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動力,以此全面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巧妙布置,點燃探究熱情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教師不能將知識強加進學生的腦海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夠被動的為學生講解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更多的需要作為授課內容的引導者來開展教學。所以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所以通過教師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教學布置顯得極為重要,教師立足于“先學后教”的指導方針,在課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通過教師對于學生的合理布置來滿足學生的心理狀況,教師通過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基礎來幫助學生完成有效的教學工作,幫助學生實現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學習階段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進行《我和大自然》這一節課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基礎情況來合理的設置游戲。教師來對學生開展“探險家大冒險”這一活動,教師在開始授課前的準備階段讓學生參觀在公園中的景象,以及讓學生去觀察在各個方面大自然的魅力,讓學生在課程中講出自己的觀察,以此來增加學生對于大自然的理解,培養起學生對于大自然的親近感受,同時教師通過學生對實踐活動的各種探索實現與課程教材內容的聯動,滿足于當前階段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學習需求,更為有效促進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
二、合作探究,碰撞思維火花
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支持學生對于課程的自主學習,也同樣要重視在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以小組合作學生為目標的教學工作,讓學生在能夠切身的體驗的合作的樂趣,進一步的激發了學生在道德與法治中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實現思維的活躍,教師采用這種方法來實現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了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同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協作探討,相互攙扶式的學習,有利的促進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表達能力以及交際能力,完成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多變交流與學習,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我和我的朋友》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為切實的了解到關于朋友的意義,讓學生積極的心態進行學習,也為了能夠讓學生可以方便的熟悉學校環境,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需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去了解什么是朋友,同時在學生積極討論的過程中也無形之中拉近了學生之間的關系,加深了學生對于朋友的理解,鍛煉了學生的交際水平,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進步。
三、結合生活,關注學習延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將道德與法治教學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讓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教學,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實現突破自身的壁壘,教師也需要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到實際生活中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以此才能實現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更為深刻的認知與理解,以此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系統化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加直接的了解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核心內涵。
例如,教師在開展《我愛我家》這一章節的教學時,由于這一章節的內容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是可以利用這一情況對學生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于家庭成員的活動進行細致的觀察。教師通過學生對于家長的細致觀察來讓學生體會到家庭的溫暖,以及父母的辛勞,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家庭意識。教師通過對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觀察與體悟,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得到無形的強化,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學時,教師需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實現主動思索,主動的對課程內容記性學習,同時教師需要實現學生之間的通力合作以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持續深化推進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意義,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許冬梅.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134.
[2]張桂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19(0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