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華
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較有難度的學科,由于學生之間認知能力、邏輯能力與理解能力的差異性,每個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情況都大不相同,應該根據學生之間能力的差異,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但是在以往的實施過程中,筆者發現分層教學中存在著不少問題,阻礙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此,筆者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簡要談談小學數學分層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問題與對策
前言:近代教育家鄭觀應先生曾經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別類分門,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念,主張教學工作者要根據學習者的不同志趣與資質來進行不同的教育,筆者認為這就是分層教學。教師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等多方面劃分為不同的組別,然后再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旨在讓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與質量。
一、當前小學數學分層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分層教學缺乏科學性
分層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課堂模式,教師在正式授課前,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規劃,然而當前的大多數教師根本沒有明白如何正確劃分學生,他們僅僅把學習成績當作劃分學生的標準,從而導致了分層教學缺乏科學性的不良結果。有些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但是把知識完全吸收的過程比較緩慢,而有些學生記憶力相對較好,但是對知識的理解還未到位,這樣兩類學生就簡單地劃分為差生跟優等生,這是錯誤的思想,劃分學生的標準應當是根據他們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邏輯能力等多方面,這樣才能讓分層教學有效化。
2、分層教學缺乏整體性
分層教學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旨在根據差異性幫助全體學生共同進步,但是當前有些教師僅僅對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與成績堪憂的學生進行分層,也就是所謂的“優等生”與“差生”,這樣雖然讓這兩者都共同受益,學校的整體數學成績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卻忽視了對占據整體比例大多數的中等生進行相應的分層教學計劃。中等生的各項學習能力都不出彩,但是他們中規中矩地學習,也不會落下課程的進度,但是筆者認為這類學生也應當納入分層的范圍,這樣或許能從中等生中挑出更多的“優等生”。
3、分層教學缺乏方法性
俄羅斯有句諺語說,巧干能捕雄獅,蠻干難捉蟋蟀,這句話告訴我們,凡事都要講究方法,唐代詩人李白遇到老婦人磨鐵杵,了解“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方法道理,不僅如此,教學也要講究方法。但是當前的許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沒能讓分層教學發揮出它應該有的作用,他們簡單地把學生進行分類,并沒有用心地去思考對于每一類學生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對策,如何采取更好的方法提高每一類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數學水平,這樣的分層教學缺乏方法性,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優化對策
1、分層教學要科學規劃
教師要對分層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首先從教學目標入手,對于“優等生”、“中等生”、“困難生”分別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比如對于優等生,這一課的目標就是充分掌握并舉一反三,對中等生就是大概掌握并達到可以做題的地步,而對于困難生則是掌握知識,不落下進度就可以。其次是教學方式,對于優等生應當提出更多靈活多變的問題,對于中等生是解答稍有難度的問題,對于困難生則是解答課本上的基礎問題。科學的教學規劃可以針對各類學生的特點,對癥下藥,總而提高全體學生的成績。
2、分層教學要把握技巧
當前有些教師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教學態度,對于優等生是重點指導,讓他們涉及到盡可能多的課外的知識,對于困難生是稍微指導,多次詢問就會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對于中等生則是漠不關心。分層教學要把握技巧,杜絕區別對待的現象,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教學指導,有些時候對于一些特殊的課題,教師可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讓分層教學模式發揮出它應有的巨大作用。
3、分層教學要優化評價制度
小學生處于身心年齡都不夠健全的階段,他們非常看重教師對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師要充分優化評價制度,讓每個孩子都知道教師在關注他們的學習情況,以此鼓勵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數學。評價的標準應該是多方面的,除了最直觀的學習成績,還應該包括課堂聽講程度、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并且可以定期開展評價大會,對學生的分類重新調整,這樣既能準確地劃分學生,還能勉勵他們用心學習,早日進入“優等生”的行列。
結束語
分層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不同于傳統課堂的單一性,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也會隨著時間的增長出現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各種案例,積極調整分層教學的具體計劃,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制定出更加適合孩子學習的教學對策,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雷玉平,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實施分層教學[J].神州,2019(20).
[2]沈佳.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