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偉
摘要:古埃及有句諺語:“一個人獨立行走可以走得快,但結伴而行可以走的更遠”。在教學中往往也有這樣的情況:學科知識不是獨立存在的,在其發展趨勢或邊緣處存在著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教學中運用得當必會事半功倍。
關鍵詞:生物教學;跨學科;融合;碰撞;核心素養
在初中生物學及地理學科的融合教學領域,很多人都在不斷的摸索與嘗試。目前通過對兩個學科教材的研究及實際教學經驗的積累總結,我僅從生物學角度對與地理學科融合有幾點想法。
一、教學思維的碰撞
單一學科的知識與思維是有限的,未來的人才是兼具多學科、多領域知識與才能的個體,而我們的教學為了培養出這樣的人才勢必不能是某個學科教師的單打獨斗,跨學科領域的思維碰撞是激發教學火花的導火索!
在這種思想的推動下,教師不能只是 “教書匠”,還應該是“研究員”,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對學科教學中的問題有針對性的突破,首先做到在本學科教學中理清思路,對教材知識了然于心,對教學方法運用自如,對教學對象因材施教,對教學效果胸有成竹。此外,建立跨學科的伙伴關系也是必要的,在不同的學科研究中尋求融合的契合點。例如我校“十三五”期間,地生兩組緊密結合中考改革趨勢,合作申請課題《項目學習法下的跨學科主題融合》。
關于跨學科融合的正式研究雖然是第一次,但學科的整合嘗試我們早已進行了。最初是在七八年前,生物學科進行了一次關于“地球日”的主題活動課,在設計和準備時,我們就曾發現很多細節都與地理學科知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地生老師間多了一項新的教研活動——研究學科整合,教學思維的碰撞成就了一次學科融合活動。
二、學科融合的契合點
既然學科融合,首先想到的就是挖掘學科教材。人教版的地理與生物學教材中,涉及知識點交叉有近三十處,其中集中體現在生物與環境、氣候與植物分布及生長、生態環境保護等幾大方面,知識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但分布上存在分散性、時間段錯開等特點。
在植被問題上,生物學和地理是不謀而合的,我們可以從教學目標進行學科融合,例如在八年級地理學科學習了水土保持內容時,進行《綠化地球? 愛護植被》的主題活動課,其中以“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的意識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為第三維教學目標。這節課在兩個學科的教材中都是不存在的,但是相關的植被知識(生物學)、水土流失與保持的現狀(地理)等是來自兩個學科的教材。在活動課中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又提升了情感認知,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幫助學生構建了人地和諧、合理處理人與生物圈關系等觀念。
在學習生物學七年級下冊《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時,學生通過對教材給予的資料分析時,都會聯想到室內外空氣質量對人體呼吸系統、其他器官的健康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會想起許多關于天氣預報、空氣質量的地理知識。我們可以設計《了解霧霾? 感悟環境保護》主題活動課。
設計這節活動課主要考慮:生物學總目標提及“使學生全面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所必備的知識”;以“霧霾”為切入點;生物學“呼吸道對空氣進行處理,但處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地理學科“天氣預報”、“多變的天氣”、““空氣質量”、“氣候類型及分布”、“工業基地重工業三廢排放”;通過調查得出結論,從而感悟到進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以上研究的都是基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是跨學科素養,是最關鍵、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實踐創新、合作探究等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個人修養、家國情懷、社會關愛等必備品格。所以我們恰當利用地生學科的教學內容或資源,合理整合可以有效互通、積極促進、事半功倍;同樣的,教材中的知識點化身為媒介與載體,傳遞具有深遠意義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史俊花. 初中生物學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8.
[2]龔艷森 駱新強 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初級中學. 初中學科整合的把脈與開方[N]. 中國教師報,2015-11-18(010).
[3]王志,徐秀梅.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跨學科整合的相互滲透[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