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媛
摘 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將生態美學融入了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態美的追求,促進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多彩多樣的生態化學世界。那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態美的化學,使學生在這美輪美奐的世界里感受化學知識的美,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態美;滲透
生態美學觀是隨著最近幾年新課程教育改革逐漸走進化學課堂的。生態美學指的是研究生態系統中人與自然和社會之間和諧發展的科學。它主要研究的是生態系統之間的和諧、統一的美,它不僅僅是生物本身的美,更重要的是生物與生物、無機物與有機物形成環境凡此種種各類之間的聯系。它是人文、自然與社會的有機統一,有機環境與無機環境的統一。
一、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生態美學的認識
初中化學的理論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但更多的在于社會實踐,視聽只是其中一部分,是感性的認識,而實踐活動則不然,是切身體驗的,有助于更深層次的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化學實踐教學,引領學生體驗化學之美,決心用化學之美去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這樣,注重聯系生活與生態的美,在實踐活動中考查化學美知識,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應用能力,而且可以在實踐中感受化學在生活、在生態環境中的美學,體會化學學科價值,深入愛上化學這門科學。
例如,在“金剛石、石墨、 ”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設計教材內容,我通過自己制作一個石墨烯手機電池,讓學生用自己的手機去實踐,看看這個石墨烯電池可以使用一個星期嗎?并且再給學生通過PPT上展示石墨烯與正八面體的金剛石的結構之美間的關系,還有介紹活性炭在生活中可以除甲醛等作用之美到雖然外表黑但卻有著凈化別人的內在之美。從而更好地了解生態美,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奇妙。筆者認為,實踐活動是將生態美學觀滲透到課堂中最有效的方式。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感官,滲透生態美學
多媒體教學技術手段在初中課堂上有著無可匹敵的優勢。初中化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開展的,一旦離開了實驗必然會枯燥乏味,而面對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也無法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對于課本中一些簡單而又不必要去做實驗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的形式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在視覺感官上有了一定的沖擊,多媒體教學給初中化學課堂提供了方便之門,由于初中化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并且很多內容比較抽象,如果僅僅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很多學生對學習化學會感到吃力,因此必須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帶來的優勢來教學,它利用了多媒體技術的動畫、聲響、視頻等等基本特點,將繁瑣復雜的化學知識點變得形象生動,這樣通過色彩鮮艷的動感把化學知識展現出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老師在講解九年級上冊“愛護水資源”這一課時,可以課上讓同學們觀賞《未來水世界》這樣的一部有關水資源的科教電影,讓大家們認識到水資源的寶貴,督促大家節約水資源,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以及動感的音效進行體驗,讓學生知道地球上絕大多數水不能直接飲用,淡水面積僅地球水資源面積的十分之三不到,其中十分之七為冰川水,人類難以使用,人類只能靠節約水資源而加以維持。然后讓學生發表自己如何節約水資源的觀點,讓學生從現在開始培養愛護水資源的意識。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從人體感知的各個方面上給學生更有力的沖擊,可采用視聽結合的方式,播放一些歌頌湖泊的歌曲,然后配上中國江河的航拍圖,全方位感受中國的大好河山,加深美的感觸,緊接著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以及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培養學生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意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用古代詩詞陶冶情操,滲透生態美學
生態美正因為有了人的參與才變得豐富多彩,妙不可言。而古人對生態美的描寫甚是細致入微,他們將對生態美的感觸用最美的文字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對文學的理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更好地了解生態系統,了解生態美。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極具代表性的文章,例如,明朝于謙的《石灰吟》中寫到:“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通過朗誦加上背景音樂,仿佛身臨其境。然后讓學生體會自然的環境美,正因為生態美學系統的奇妙物語,才得以創造出如此美妙的詩文。使學生感受到生態變化之美。
總之,生態美學作為一門新的科學,它體現了自然、生態的和諧,生態美學也符合時代的需要,用這種美學觀塑造和培養新時代的青少年,逐漸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而教學是培養人才必不可少的形式,將生態美學滲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認識生態美學,讓學生對化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中認識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同時,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樹立保護生態系統的意識,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趙玉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滲透化學美對促進學習化學的作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
[2]曾巧.化學教學中利用美學要素促進學生記憶效果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