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寫作”是小學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中具有積極作用,而小學階段又是學生接受系統寫作練習的起始階段,對未來學生寫作能力的成長具有影響作用。因此,在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滲透多元素材積累方式、引導學生實現讀寫結合,以及創建多元參與評改等形式,不斷創新寫作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素材積累;讀寫結合;評改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聽說讀”是學生進行寫作的基礎,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寫作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提高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那么在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有效地優化寫作教學策略,實現高效寫作課堂的構建呢?
一、滲透多元素材積累方式
素材的積累是學生進行寫作練習的基礎,一定的語言輸出量,必定對應著等量甚至更多量的語言輸入量,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學生進行素材積累方式的滲透。但是,在傳統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讓學生進行素材積累的方式主要是“閱讀”,單一化的素材積累方式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也會限制學生進行素材積累的界限。同時,相對抽象的文本內容,也不利于學生真情實感的產生,從而降低了學生進行素材積累的意義。而讓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聆聽的形式,則能有效提高學生進行素材積累的效果。
例如,在對學生教學“成長”“培育”等話題的寫作課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基于自己的喜好栽培一株植物,并對其進行悉心培養,將自己栽培植物的過程,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形成素材。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相關主題的寫作練習時,學生能夠以自身的經歷為素材,豐富文章的內容。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將自己在培養植物過程中,所產生的心得進行記錄,并融入在寫作之中,促進文章中真情實感的體現,提高文章的水平。
顯而易見,在進行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生活觀察、記錄的形式,促進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為之后更好地繼續寫作練習奠定基礎。
二、引導學生實現讀寫結合
“閱讀”與“寫作”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兩大主要教學內容,兩者之間不是完全獨立的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的,因此,在寫作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也應當借助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汲取養分,逐步提高寫作的能力。而將“閱讀”與“寫作”進行結合的形式主要有“讀后感寫作”“文本的擴寫”“文章結尾的續寫”等方式,無論是上述哪種形式,都可以讓學生在寫作中實現能力的提升,在思考中,深化對原文本的認知。
例如,在《帶刺的朋友》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文本續寫的方式,促進“讀寫結合”。從教材中的內容安排來看,本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刺猬投棗的過程,并且展現了作者對刺猬的喜愛之情。在課堂中,教師先對學生講解本節課的生字詞,以及文章的結構等內容,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初步認識。隨后,教師將文章的最后一段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文章的續寫,促進學生在續寫中,逐步實現自身思維的發展,落實寫作能力的提升。
不難看出,在開展小學語文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閱讀文本為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續寫等,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不斷提升。
三、創建多元參與評改形式
評改環節是寫作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學生能夠通過評改環節了解自己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改進,為之后更好地進行寫作奠定基礎。但是,在傳統語文課堂中,教師是對學生進行寫作評改的主體,學生的文章只接受教師一人的評判,難免顯現主觀性。而在當前新課改下開展寫作教學,教師可以創建多元參與的評改形式,讓學生的文章能夠接受同伴、教師等對方的批改意見,從而在相對客觀、全面的意見中,明確自身可以精進的方向,逐步提高寫作的能力。
例如,在學生寫作后,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文章的互評,讓學生可以從同伴的期待性評改意見中,認知到自己在文章結構安排,文章中語言應用上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實現能力的提升。具體而言,教師先基于日常教學的經驗,將學生按照寫作能力的差異,進行層級的劃分。隨后,按照同組學生相異性質、異組之間相似性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人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既有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寫作能力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緊接著,教師設計“字形”“文章結構”“文章邏輯”“語言”等多個欄目,為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寫作批改奠定基礎。之后,教師讓學生以之前分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進行文章的修改,并讓小組之中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對組內其他學生的文章給出指導性的意見,促進能力一般和較差的學生,在這些修改意見中,能夠認知到自己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逐步修改,提高寫作的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也可以對優秀的文章進行賞讀,在評析中認知到優秀文章的語言表達和結構安排中的特點,從而在不斷學習中,逐步完成積累,實現寫作水平的提升。
之后,教師再以“字形”“文章結構”“文章邏輯”“語言”等多個欄目,對學生的文章進行批改,并給出專業性的指導意見,促進學生在修改中,能夠進一步掌握寫作的技巧,提高寫作的水平。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反思,在反思中進一步認知到自己在寫作中還存在的問題,從而在自主改進中,逐步提升寫作的能力。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在語文課堂中,教師以多元參與的形式,促進學生進行寫作修改,能夠讓學生在接受多元意見中,更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問題,不斷改進自己的方式,逐步提高寫作的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優化寫作課程的教學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卻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而過程。因此,在之后開展小學語文寫作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分析寫作教學的特點,以及學生對習作的認知程度,不斷創新寫作教學的方法,并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應用,促進課堂教學經驗的積累,從而構建完整地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的教學體系,提高寫作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永娟.淺談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現狀及其改進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102+108.
[2]田玉玲.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