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進軍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擺脫淺層化、形式化的學習,要引領學生深入知識內核,挖掘隱含內容,促進其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留有探究、研討的機會,在多樣的數學活動中促進其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本文主要從重塑科學的教學體系、理解深度教學的內涵、改變教材理解范式、設計深度教學活動等角度闡述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教學;數學本質
一、重塑科學的教學體系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知識的授受,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建構,導致教學沒有深入。教師要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讓他們積極地參與知識的學習,體會知識的發現、探索過程,從而實現有意義的建構。如在學習蘇教版五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教學中,教師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嘗試將其轉化為學過的長方形,學生紛紛拿出剪刀進行嘗試,有的沿底邊上的任一條高將其剪成兩個梯形,再將他們拼合成一個長方形,也有的學生剪成一個直角三角形與一個直角梯形,再將它們進行拼合。讓學生操作,教師提出問題:轉化后前后的兩個圖形的面積有無變化?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何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思考,參與問題的討論,在交流中獲得思維的提升。
二、理解深度教學的內涵
在新課程理念的推動下,各種教育理論不斷地應用于數學教學,但教學缺乏深度的問題尚未革除。教師要精心研瀆教材、分析學情,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厚重。教師不能簡單地傳授數學知識,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背后的思維,讓學生透過知識理解生活的意義。教師可以將題目中的人名換成班級的學生,將甲地、乙地等換成學校、家,這樣的解題環境為學生所熟知,他們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估計自己所處的位置,能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去解決數學問題,也能將所學的理解內化為數學知識。如在蘇教版五下《分數的意義》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說說“1”表示什么?有說“一個班”“一支筆”“一個組”……教師追問,你們覺得一個人的“1”與一個班的“l”有何不同?學生從不同的“1”的標準中理解了“1”的內涵,能對單位“1”有初步的理解。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分數,并通過折一折、分一分的方法盡可能地創造分數,并在組內交流自己的創造過程。有學生將一張紙通過折的方法獲得了1/4、5/8等分數,有學生將1米長的繩子分一分,形成了1/2、2/6等分數,有學生將6張網紙片分成了3/6 .5/6,將8支粉筆分成了3/8、1/4等分數。教師提出問題:大家通過許多方法創造了不同的分數,這些分數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學生了解“分”的對象既有一個物體,也有幾個物體,教師順勢引出單位“1”的概念。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2根火柴,同桌分一分,看看可以有多少種方法表示l/( )。學生用1根火柴表示1/12,用2根火柴表示1/6,3根火柴表示1/4,4根火柴表示1/3,6根火柴表示1/2。數學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才能使其把握數學知識的內涵。
三、改變教材理解范式
數學知識之間具有邏輯性、層次性,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要由淺入深地分析教材,要抓住知識前后的聯系,既要讓學生學到“看得見”的知識,也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內核。如果教師以教參或網上教案為藍本,將內容原封不動地照搬,學生對接收到的知識會毫無興趣。教師要豐富自己的數學專業知識,不能一味照搬教參,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融入“活”的課本,營造富有活力的課堂。教師要深挖教材,找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創設教學情境,將數學知識恰當地傳授給學生。教師如果不顧及教學深度,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必然不到位,教師要關心學情,了解學生的生活興趣,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如在蘇教版五下《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一課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李林今年9歲,王芳今年12歲,張老師說,“我的年齡是李林年齡的倍數,也是王芳年齡的倍數。”你們說,張老師今年多少歲?問題一經提出,學生頓時來了興趣,他們會借助于以前找倍數的方法找出李林年齡倍數的數,再找出劉芳年齡倍數的數,再看看哪個數符合條件。教師要關注學情,抓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生動的實例導入,能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探究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四、設計深度教學活動
激趣、生疑、有料的數學活動同時也是思維的活動,學生能從中有所思、所悟,教師要開展理解、體驗、探究類活動,提升學生的理解層次,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會造成學生理解困難,教師要抓住學生理解的難點、疑點,為學生設計層次性的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對學生探究的成果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學生在探究中能明晰概念,讓學生參與動手操作、動口表達,使自己的認識由模糊走向深入。教師為學生設置兩種不同的情境,組織學生參與辨析活動,讓他們通過對比發現其中的異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閱讀材料,對材料獲得感知、理解,讓他們理解數學語言,促進他們邏輯思維水平的提升。數學材料中往往隱含著豐富的信息,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思考,能充分地感知數學概念,形成對數學概念深度理解,也促進了閱讀習慣的培養。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融入深度教學的理念,要通過情境的創設、教師的點撥、生生的合作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參與,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智慧得以閃現,從而構建深度思考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林清高.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8(4).
(責任編輯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