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紹進
摘 要: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必然的關聯,因此,班主任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現階段,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社會各界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教育部門也提升了對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標準,要求其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小學的日常管理工作當中。然而在實際工作當中,部分小學班主任未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工作的有機結合,基于此,本文對此展開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小學教育;班主任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內容,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的生活態度更加樂觀、向上。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育都處于上升時期,班主任對學生的人格形成與發展有明顯的影響。因此,小學班主任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管理工作當中,循序漸進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完整的人格,形成堅韌的意志品質。
一、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工作方法的創新
在傳統的教育工作開展中,班主任大多采用說服式教育,即班主任發布任務,學生嚴格執行,以此使學生根據班主任的要求進行自身言行的規范。而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小學班主任工作當中的優勢在于,班主任可以基于學生的需求而進行教師與學生間關系的重新審視,不斷進行工作方法的創新。
2、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豐富性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方式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傳統的德育結構已無法適應教育的發展狀況。基于此,教育工作的開展不能僅重視學生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還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工教育工作范疇。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執行者,應將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滲透到小學日常管理工作當中,使班主任的工作內容更加豐富,進而全面提升小學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與質量。
二、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1、滲透性原則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身心發育并不健全,同時社會及生活經驗不足,具有明顯的模仿特點。在網絡的發展及普及下,小學生也會受到網上不良思潮的影響,還會對身邊人的言行進行模仿,因此極易受到不良思想及行為的干擾,進而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小學班主任將堅持滲透性原則,循序漸進進行小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適時引導,將學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強化師生的溝通與交通,從根本上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問題。
2、針對性原則
由于小學生所處的家庭教育環境各不相同,學生的個性及喜好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因此,小學班主任應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結合學生的在校表現,選取適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制定合理化的心理健康干預方案,以實現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有效策略
1、了解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
小學班主任應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強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及時、高效地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干預。在此之前,班主任應對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進行全面了解,通過平等的對話、朋友式的溝通了解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明確其具體的心理需求,進而制定出符合學生當前狀況的心理干預方案,發揮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班主任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予以及時的心理疏導。如,以往在課堂上踴躍回答問題的學生突然變得不再積極,此時班主任應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或通過其他同學了解該學生表現異常的原因,進而及時給予心理指導,以免學生其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其次,班主任應放低姿態,以朋友身份融入學生之間,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進而以學生的角度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探尋完美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
2、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至日常管理工作當中
班主任是小學教育的主體,在日常管理工作當中,班主任與學生勢必會有一定的接觸。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當中,營造和諧、正向的班級氛圍。班主任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下開展班級的管理工作,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尊敬教師、愛護同學,提高學生的班級榮譽感與團隊精神,規范學生的言行。班主任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同時給予各個小組成員的合作情況予以密切關注。不僅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觀察,還應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對存在嚴重思想傾向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健康輔助。如,學生之間發生矛盾,班主任在不了解情況時不能隨意進行指責,而應清楚問題發生的具體原因,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原則,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不足,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向正向、積極的方向轉變。
3、建立心理教育工作室
由于學生的心理成熟度與性格的差異,部分學生會將自己的困惑傾訴出來,而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則會將傷痛隱藏于心底,如未能及時干預,將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危害。班主任應為學生搭建可以傾訴內心問題的有效平臺,及時進行學習心理問題的疏導。如,教師可以開設心理教育工作室,引導學生將自己內心的苦痛傾訴出來。班主任不僅是傾聽者,還應結合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識,采取積極的心理健康干預手段,幫助學生解決困惑,使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態度更加積極、正向。在多媒體時代,班主任可以也在網絡上建立心理教育工作室,學生可以隨時在平臺上進行內心困惑的傾訴,班主任予以及時的輔導,網絡平臺具有可以匿名的優勢,這對于較為敏感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保護效用,其可以通過匿名的形式將自己內心傷痛展示出來,進而得到教師與同學的幫助,趕走心中的陰霾。
4、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應結合學生熱衷于活動的心理,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進而將心理健康知識融入其中。如,舉辦心理健康知識競賽或以心理健康為主題設計黑板報等,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的組織與領導能力得以提高,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提升班級的凝聚力,整體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實現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何自鈿,陳松艷.淺談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主任工作中[J].讀寫算:教師版,2017(24):91.
[2]陳秀榮.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實施探索[J].好家長,2019(1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