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培養,尤其小學體育課堂是培養學生體育鍛煉和興趣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要載體。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中獲得知識技能。基于此,本文就以小學體育教學為例,主要闡述了小學體育游戲化課堂的構建,以期能夠在小學體育課堂中實現生動體育、快樂課堂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體育;游戲化教學;快樂課堂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體育教學要順應時代發展,改革教學方法,將趣味游戲融入到體育課堂中,從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趣味課堂活動,讓小學生逐漸愛上體育運動,養成終身體育意識。實踐證明,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游戲化教學理念,讓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可以獲得更多的體育知識與技能。鑒于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粗淺地談談在小學體育游戲化教學課堂的構建方法,希望在此基礎上能夠鍛煉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身體素質,讓學生全面發展。
一、游戲課堂要“以生為本”
在小學體育游戲化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知識單純地組織學生做游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體育技能的提升,為此,教師在設計游戲課堂時要注意技巧性,讓學生在典型的游戲中學習體育技能。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為了游戲而游戲,應在游戲設計中結合學生的特點,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根本,讓學生在趣味游戲中個性發展。
例如,在訓練學生的注意力時,教師可以設計“穿過小樹林”的游戲,讓學生必須站在起跑線后,聽到拍手后才可以起跑,不可以將樹碰倒,如果碰倒必須扶起來再接著跑。這看似是簡單的游戲,卻可以在其中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專注能力。總之,教師在設計游戲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特點,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二、游戲教學要“立足課堂”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身體發育和認知能力特點,立足于課堂,用游戲化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游戲化教學方式中,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與游戲有效融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
例如,在教小學生學習籃球運動時,教師就可采用游戲化教學方式,或者采用不同形式的運球讓學生進行個人練習和合作練習,增強學生對籃球的球感。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制定游戲規則,第一,看手勢報數游戲,讓學生原地雙手運球、前后運球以及高低交替運球等,然后看老師的手勢暫停報出運球次數;第二,開展行進間直線運球接力游戲,將學生平均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分別站在起跑線上,由第一個人運球到終點線并繞過障礙物運球回來,然后由第二名學生接力,依次進行,哪個組率先完成就為勝利;第三,進行運球斗牛游戲,依然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在規定的場地內自由運球,想辦法破壞對手的運球,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球不被破壞,其中破壞掉對手一球獲得一份,被對手破壞掉一球扣一分,最后哪一組得分最高就為勝利。通過開展游戲的方式教授學生籃球技能,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
三、游戲內容要“趣味多樣”
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對新鮮事物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在學習中同樣如此,對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很容易產生抵觸心理,為此,教師要經常變換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內容,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游戲教學是一種新型且備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但是在課堂中開展游戲時,不能一直使用固定的游戲教學,需要不斷創新及改進,滿足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在依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創新游戲方式,進而推動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最喜聞樂見的學習內容豐富多彩,如故事、兒歌、舞蹈等,教師可在教學中融入這些快樂的元素,以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學習投擲時,教師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導入教學內容,如:在戰爭時代手榴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武器,只有將手榴彈非常準確、距離足夠遠的投擲出去,才能夠將敵人消滅,接下來我們就扮演小戰士,看看我們能不能把敵人消滅。利用故事成功導入新知之后,即可讓學生通過模仿戰士扔手榴彈的樣子進行投擲,比一比看誰投擲的最遠。這一游戲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投擲的熱情,并且有效提高了學生練習投擲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自己創新創造的機會,讓學生自己設計游戲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總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游戲教學對于學生成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該充分秉承素質教育的理念,設計游戲時從學生出發,將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從吸引學生的興趣作為契機點,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基本的體育知識,從小就打下堅實的身體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洪洋,徐超.學中玩 玩中學 打造快樂體育課堂——談小學體育課堂游戲化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 (05):92-93.
[2]張莉.趣味性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應用的實驗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7.
[3]譚國輝.小學體育課堂體育游戲的應用與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7 (1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