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偉
【摘 要】隨著新課程理念與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與發展,當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由此,德育教育在學校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但是,學校德育工作是一個范疇很大的話題,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德育教育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不僅不能著急,而且要明確重點,其關鍵在于基礎德性和基本品格的養成。因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必要。
【關鍵詞】養成教育;小學德育;行為習慣;探究分析
目前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教書,還要重視育人,教書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在開展小學德育中,要以養成教育為主,培養學生走好人生第一步[1]。
行為習慣的培養要越早越好,要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要靠老師持之以恒地去教。要重視習慣的作用,在德育教育中重視學生習慣的養成培養。
一、知識的教——講授、記誦
不管是守則、規范還是規章制度等,都是以條文形式出現的。它是用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的,讓人們按照正常的秩序去從事生活與工作。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規范意識不足,因此一些道德觀念必須靠老師去灌輸。通常老師只是依據條文要求告訴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是為什么這個事情不該做,那個事情該做老師卻不向學生說明。這樣處理的直接后果是知行脫節。一些規范并不是學生知道就可以的,除此之外老師還要認真向學生講明,教給“認真”、“仔細”的標準,從而認真去執行。作為老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善于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要理性看待,一分為二地對待學生的錯誤,用正確的規范去勸導學生,引導學生將規范、守則、規章制度等條文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使學生不斷取得進步。
二、行為的教——示范、訓練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通過系統性的學,除此之外還要重視行為的教育。行為教育主要體現在“細、小、實”的要求上,將示范、明理與訓練有效結合起來。當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學會一項技能的時候就要及時去鞏固。老師的示范與榜樣作用要比單純憑借語言講有效的多,所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一定要嚴于律己,做好學生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此使學生懂得如何去踐行規范,遵守規章制度。
培養學生形成好的習慣,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要忽視任何一個細節,也不能看輕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其中就可能蘊含深刻的做人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里折射出的是,成人的美德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有些人說,激動是很容易達到的,要把這份感情化為行動,卻有很大的難度。老師在教學中在向學生講述做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少年,或者學習一段有關助人為樂的小故事的時候,學生一定會覺得這種行為真偉大,而后就會在實際生活中尋找主動幫助他人的機會,例如:幫助老大爺推車,跟著老師尋找做好事的機會等。總之,這時的他顯得很熱情,看見別人遇到困難就想幫忙,但是這種熱情通常維持不了多久。有實踐表明,一個動作,一種行為,堅持28天才能初步形成習慣。由此可見,訓練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2]。
三、態度的教——感悟、體驗
養成教育最大的誤區就是只注重應該做什么,而對這樣做的原因揭示不及時也不清楚。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新課程中規定的要達到的三維目標之一。在教育實踐中,要力求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也達到感情的升華。
在進行道德教育過程中,尊重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方面。尊重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以后最渴求的需要就是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雖然學生的年齡較小,但是他們對尊重的需求絲毫不比成人低。在家里,他們希望得到家長的尊重,在學校希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尊重。這種需要如果引導得當,就有可能轉化為努力學習和發展的內驅力[3]。所以,作為一名,要小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意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學會包容學生的錯誤,這樣學生才能享受到被尊重的快樂,進而學會尊重他人。
尊重學生就要理解學生,因此老師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事物。在教學中,老師應明白自己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有忘記了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與愛戴,才會按照老師的教育去執行,沿著正確的發展軌道不斷道德行為與價值觀。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老師不要馬上責怪,而是要先弄清楚學生犯錯誤的原因,給予足夠的理解,并及時鼓勵開導學生,讓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綜上,教書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由此,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德育教育倍受重視,而在其中重點是養成教育,提升養成教學的質量,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十分有利的。
參考文獻:
[1]黃學英.養成教育要“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5-5.
[2]傅達理.夯實德育基礎育化行美少年——談小學生的良好習慣養成教育[J].新課程(上),2015(9):25-25.
[3]佚名.突出養成教育重點打造德育特色學校黃橋鎮中心小學素質教育“5+2”工程掠影(二)[J].好家長,2018(43):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