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英
摘 要:學校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實現育人目標才是課程設置的本質要求。針對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思政課堂現狀,文章提出創新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倡議,并從導入模式、課型結構、評價方式三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探索,力圖更好的彰顯其課堂的育人本質。文章對于思政課堂更好地彰顯育人本質有一定的促進和啟發意義。
關鍵詞:創新教學;導入模式;課型結構;評價方式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會議指出: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思政理論課的本質正是通過政治課堂這一主陣地,在每位學生的心靈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注意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然而,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思政理論課幾乎成為純知識學科,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成為應試的需要,思政課的育人本質大打折扣,無法落實新課程標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種情況不得不令我們深思!這種狀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變的話,,其結果就是“知行不一”,不但影響思政理論課的教育效果,影響削弱思政理論課的信譽,影響思政理論課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形象,,而且還會動搖學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因此,作為一名思政理論課教師,有責任讓思政理論課發揮其本質作用,創新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彰顯思政理論課的育人本質。
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優化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增強思政理論課課堂吸引力,彰顯思政理論課的育人功能同樣需要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本文就如何創新模式,讓學生愛其師,信其理,彰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做初步探索。
一、創新新課導入的模式,在激趣導入中育人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每堂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端,能否激起學生對這堂課的興趣直接關系到這堂課的成敗。應試教育下政治課堂,教師要么一上課就平鋪直敘本課知識,沒有導入環節;要么往往以復習舊課知識來導出新課,毫無新意。對此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可能你的課就成為學生的催眠曲,課堂低效,甚至無效,育人功能自然也就無法實現了。而成功的開端,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打開了知識、情感殿堂的大門,引導著學生竟相登堂入室。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如果我們講究導課藝術,能創新策略,巧妙地導入新課,就會一掃課堂的沉悶氣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拔動起思維的琴弦,為新課的講解營造好良好的氛圍。例如,在講《政治生活》“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這一框題時,我先播放了一個關于“中美貿易摩擦”的視頻,讓學生合作探究其發生的原因,當時正值中美貿易摩擦這一時間節點,不但成功的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還為此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很自然的導入了新課,更激起了學生自覺維護國家利益的愛國主義情懷。在講《生活與哲學》第十一課第一框:“價值與價值觀”時我導入新課用的是我校即將退休的張新民老師勇救落水婦女的視頻與圖片,以學生熟悉的身邊事例導入本節課,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正確價值觀對人生的導向作用。
二、創新課型結構,在學生的自主參與、合作探究學習中育人
在現實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一堂課下來,往往比較看重授課后學生掌握的知識結果如何,忽視了學生的過程性參與、忽視學生的情感獲得、忽視學生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構。思政課堂學習應該既是思政知識的生成過程,也是學生三觀的建構過程,是立德樹人過程。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的過程性參與,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探究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三觀。
1.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在挖掘情感思維中育人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依據教學內容及時把握能激發學生情感、觸動學生心靈的時機,這樣既能激發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活躍課堂,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又能觸動學生情感思維。比如,在講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我讓學生在全校就學生的日常消費做一個問卷調查:設計一份問卷調查表格,調查一下學生月消費的金額、消費支出內容、消費心理等情況。然后根據調查情況形成一份:《寧化六中學生月消費情況調查報告》。通過同學們的自主參與,他們很容易就領會了該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明確消費者要樹立節約意識,從國情和家庭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地適度消費,要不斷優化自己的消費結構并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盡一份心、出一份力。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教學效果和“公共參與、科學精神”素養都得到有效的落實。
2.創設情景,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在深化認識中育人
傳統的觀念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是抽象、枯燥無味、說教的課程。學生理解起來肯定也是深感困難、乏味,學習興趣匱乏。其實現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無論是教材內容、課程標準還是教學思想都和過去的“政治課”有了完全的不同,說教式的理念早已被拋棄,新的高考評價體系——“一體四層四翼”的提出更加凸顯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立德樹人”本質。即使面對一些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創設情境,巧用情境教學,也可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形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習變得饒有趣味,讓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學習,課堂得到優化,情感得到升華,素養得到提升。如我在《生活與哲學》第十課第二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教學中設置了這樣的情境與探究:
情境一:科技華為
華為致力于科技研發,每年用于技術研發的費用,近幾年都超過900億。華為的科技成就:各項技術專利已名列前茅,極大的推動了手機、電腦這一人們必不可少的現代工具的進步;10多萬的員工里面,有4萬多是工程師研發人員,占42.78%,具備強大的研發創新能力,和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的精英團隊;MateBook彌補了移動互聯網和PC互聯網之間的鴻溝,解決了個人電腦移動辦公的痛點,開拓了新領域;已經雄踞國內市場第一,全球市場第二,超過蘋果直指三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探究一:以“通信業巨人”華為的崛起為例,探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內涵。
情境二:管理華為
華為沒有上市,但有6萬多個股東。華為的成功,一個根本原因是基于10多萬員工超過6萬人持股的股權激勵這一頂層制度設計。
探究二:①從經濟生活的角度分析華為的分配模式?
②如果你是公司員工,你更愿意現在拿高薪還是拿股權?
情境三:文化華為
床墊文化:從1988年創業起,每個研發人員一個床墊,一張床墊半個家,一旦需要加班加點,就睡在公司。微創新文化:20多年不間斷的、大量的貼近客戶去服務,去進行產品微改造。狼性文化:學習狼的頑強堅毅以及團隊合作精神,提出與狼共舞必先為狼,學習狼的狠勁。危機文化:下一個倒下去的是不是華為?
探究三:華為的企業文化創新說明了什么?
這些情景,寓意深刻,它告訴我們:“通信業巨人”華為經營成功的秘訣在于不斷的創新。華為正是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以及企業文化創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實現了生產關系的變革,推動了人類思想和科技的躍進。
通過與學生一起創設了最佳的教學情景,營造了情景交融的氛圍,學生可以在情景中動腦思、動眼看,動耳聽、動口辯、動手做,合作探究,在情境中體驗,在情境中學習,在愉悅中思維,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同時也觸動心靈,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獲得創新的體驗,激發創新的意識,培養創新精神,進而將其外化為創新行為,實現“公共參與、科學精神”素養的落實。
三、創新評價方式,在多元評價中育人
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傳統的評價方式單一、片面,通過考試來評價學生,更多的是注重學生對政治課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的評價,而對學生情感、三觀等方面建構的評價少之又少。要更好的彰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需要教師改革評價方式,進行全面、多元評價。如增加過程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態度、習慣、行為等列入評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優良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將學生參與政治課的延伸活動——政治社團(寧化六中時政學習宣傳社)的表現和成果(如:時政手抄報展評、時政評論、時政知識競賽)等列入評價,培養學生的各方面意識,如責任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發展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融入社會與集體的能力,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時代賦予了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立德樹人的使命,我們就要真誠呵護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加強針對性,善于創新模式,摸清學生的思想脈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施之以愛、導之以行”,揚長避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當前看,盡管困難較大,但只要我們“精誠所至”,必然“金石為開”,必將營造思政課堂新的局面,使思政課堂越來越受歡迎,成為學生喜歡、實用、管用的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