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磊
摘 要:大數據分析是一種利用計算機手段完成信息的采集分析,最終得出相應的結論的一種手段,其在如今已經廣泛的應用于開發統計行業。而這種技術的出現也給高中數學的教學帶來了一次變革的機會。將其應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就可以實現對學生具體情況的有效分析,并可以針對大量的數據采集來分析未來學生在面對某些內容時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采用具體的設施進行提前預防。
關鍵詞:大數據分析;高中數學;精準教學;教學探究
精準教學是一種有效教學的實施手段,其在過去的教學中由于教學工具都限制一直沒有得以實施。而在如今隨著大數據分析軟件的普遍化,給教學的精準化實施帶來了可能。若教師可以將其于數學教學充分融合起來進行精準教學,就可以實現教學流程的自動化與程序化,教師在其中負責的定位就會改變,可以讓教師從雜亂而龐雜的教學處理任務中解放出來,轉而投入與對學生發展方向的設計之中。這樣就可以使得數學教學的過程更加高效,學生的學習也更加具有針對性。
一、借助大數據分析,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
大數據分析,就是將大量的數據采集處理的過程,該過程需要對大量的信息進行編輯,憑借人腦是無法完成的。而在現在,隨著計算機云平臺的出現與大型服務器組計算力支持,使得大數據分析的普及應用成為了可能。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其知識點的難度與數量都非常多,教師在過去很難做到針對學生進行點的幫扶,其只能開展面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就使得學生的發展呈同質化,這不利于如今新課標提倡的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施。而如今,若教師可以將大數據分析應用到教學之中,開展精準化教學,就可以發現每一個學生所獨有的特點,并給其量身定制學習方法,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相關的能力測驗,確認學生的基礎掌握情況與能力發展情況,設計基礎的學生檔案。然后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就要針對學生對不同知識與情境的不同反應,鎖定每一個學生的性格與其感興趣的內容。將其編入學生檔案中,將其作為分析的子數據、在獲取了相應的信息之后,教師就可以將相應的檔案變得更為詳細切合。
二、運用程序推斷,實現學情預測
利用大數據分析所實現的精準數學教學,除卻對學生當前的教學進行輔助之外,還可以對學生未來存在的學情進行預測。其具體體現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課堂表現編輯成表,然后結合學生的課堂評測結果與提問回答率得出相應的課堂積分,再將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積分繪制成折線圖。隨著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的積分會自然的發生波動,此時為了達成對學生學情的預測,教師就可以使用相應的軟件對學生分數折線圖的走向進行預測。除此之外,大數據經過多年實施之后,每年的學生情況數據都可以被作為參考的數據,給之后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師一個比對,使其明白在學習哪部分知識時,學生的學習情況會整體下滑,此時應該提前采取措施預防。
例如,通過相應的圖譜分析得到在進行“圓的方程”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學生的情況發生了較為嚴重的下滑,所以在教學實際中,為了實現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教師就可以在進行著一節課的教學前,提前做好準備,重點對這一課的內容進行設計,與其他有經驗的教師進行探討,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又比如,在進行“算法初步”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時,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都較好,所以在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更重視學生興趣的發動,設置一些合作探究課程,發展學生能力。
三、結合數據分析結果,選擇合適教學方法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實施者,不論教學的形式怎么改變,教師的行為都會對教學活動的教學產生影響。而教師在教學中的行為主要是受教學設計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影響的。而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進行同一部分知識時能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相應的,在教學中也就存在了最優教學方法,反映到教學實際中,為了獲得最優教學方法,教師就可以將大數據分析利用起來。學校可以在多個班級中進行試點,確認學生對哪些方法有更好的反應,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進而從中選出每一課知識的最優教學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方法甄別時,要注意樣本選擇的同質性,確保樣本班級整體情況類似。
例如,在進行“數列”相關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通過兩個層面來確定使用的教學方法。第一個方法就是教師自己通過對學生學情的研究與對相應學科內容的思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第二種就是教師利用相應的調查數據搜索平臺上關于“數列”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數據,進而選出相應的有效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精準教學,對大數據分析方法的應用必不可少。在實際的高中數學教學中,為了達成精準教學的應用,教師要能借助實際的大數據分析,具象化學生的貼點,再根據學生特點設計相應的教學計劃。教師也要能利用程序的預測功能,對學生接下來階段中的學習情況進行推斷,預先選擇有效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戈春,潘斌,豐雷.大數據分析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44):213-214.
[2]邵雯娟.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教學設計與應用的研究[J].電腦與信息技術,2018,26(06):3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