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娟
摘 ?要: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構建結構化知識,促進思維品質的發展。兒童哲學創始人李普曼運用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課程結構理論,為孩子們設計了對話、問詢和探究的環境,確定兒童應該具備哲學思考的能力。英語繪本以其獨特的展現形式,提升孩童的哲學思辨能力,培養他們學會以哲學角度為切入點,在交流實踐中發展學習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兒童哲學;英語繪本;思維品質;探究合作
《英語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提出: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采用活動方法,促進學生發展。這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標準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可見,新時代的教育目標即為全面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著名哲學家李普曼提出的兒童哲學思想誕生,80年代產生了空前影響,其激發孩童思維想象的內核與核心素養理念高度統一。較于傳統教育中僵化、刻板的模式,兒童哲學課程以培養孩童正確的判斷、評價和創新能力的新模式應運而生。英語繪本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騰空出世,將兒童哲學思想納入繪本教學中,其價值可見一斑。
一、選取經典繪本,載入哲學研究,與繪本對話,感受哲學奧妙
“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思維品質,包括分類、建構新的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英語思維習慣,提高多元思維能力。”(魯子問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專家組核心成員)基于孩童階段的認知特點,選取經典、合適的繪本教材是首要前提;其次以課堂共讀、課外自讀和課內外結合等多種方式探討交流繪本故事中隱藏的哲學內涵,也起到啟迪心靈、促進思維品質發展的作用。
英語繪本以絢麗美感的畫面,跌宕起伏的情節及蘊意深遠的思想吸引學生的眼球,美國哲學教育家馬斯修強調要高度重視兒童的哲學思考,許多哲學問題都有著而樸素的特性,孩子天生就是純真無邪,因而很容易發散哲學思維。
二、營造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挖掘繪本核心,拓寬想象空間
1.巧妙借助繪本插圖,助力哲學對話
繪本區別于傳統的兒童文學作品之處在于它豐富的圖畫解析功能,它不僅給孩童帶來震撼的視覺盛宴,對建構文本內容、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起到了絕妙作用。榮獲凱迪克榮譽獎的英語繪本《No David》中有一幅插圖是David想要看魚缸中的小金魚,因為個子太小,于是搬來書本,墊在腳下去拿高過頭頂的魚缸。課上啟發孩童觀察插畫,發揮聯想,展開對主人公行為的討論。學生們腦洞大開,有說David是聰明的,因為他知道尋求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也有說David是危險的,因為他只站在了書的一角,很容易摔跤;還有同學看到插圖中的金魚是恐懼的,因為魚缸很高,David身體傾斜度過大,魚缸會碎,魚兒會被摔死;等等。繪本中隱藏的信息都逃不過孩子們的眼睛,他們是天生的哲學家。
2.凸顯文本細節,探索對立概念,深化文本
德國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的研究指出,對立結構是許多神話、故事的重要特點,英語繪本也不例外。孩童置身于這樣的結構之中,可以幫助他們輕而易舉地解讀抽象概念和復雜情境,有助于他們鏈接生活場景,使生活經驗變得更有意義。繪本《The day without the morning call》講述的是一個沒有公雞打鳴的農場,課上通過聽唱英文歌曲Macdonald had a farm,讓學生觀察兩個農場,比較差異,預測文本。麥克唐納叔叔的農場有很多動物,繪本中的農場卻沒有,它們都去哪了?太陽公公都起床了,農場的動物們怎么還在睡覺?清晨,公雞的職責是打鳴,為什么一早它也在睡覺?從而引出繪本標題《一個沒有公雞打鳴的早晨》。找不同,尋差異,探索對立概念,透析文本細節,更容易激活孩童參與課堂的熱情,從而在思維碰撞中融入繪本。
3.中外文化交流,挖掘繪本哲學內涵,促進情感升華
蘊含哲學思想的英語繪本,情感主線強調關愛性思考,恰如其分與傳統文化不謀而合。它強調智的教育,更強調愛的教育,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每篇繪本故事或詼諧或寓意深遠,傳遞中外文化的差異,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同時關注學生心靈成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優秀品格。
三、追求探究—合作的活動途徑,鼓勵孩童發問,教會孩童思考
1.以獨特視角鋪路,層層深入,開放式提問有效指導
李普曼發現,現代教育把探索求知的孩子打造成千篇一律、墨守成規的病態大人。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嚴重影響培養孩童思維能力和理性客觀的態度。而繪本隨處可見哲學思維的影子,對改善他們的思維品質大有裨益。課上,長篇累牘的講授形式容易讓學生大腦疲勞,心生厭倦。以獨特的兒童視角提問,讓其討論,不僅讓學生積極思考,更在實踐摸索中鍛煉其綜合運用能力。
2.以實踐體驗豐富課堂,集思廣益,培養能力
兒童哲學內涵為“伴隨兒童的哲學”,強調和兒童一起做哲學,強調帶領孩童以討論的方式展開,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兒童為中心的觀點和視野,對文本知識深入淺出的解讀,使孩童的推理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教師可以課前發放繪本導讀單或微課視頻,滲透文本的核心內容;課后,搜集調查問卷,鼓勵學生書寫出想與他人討論或單獨思考的問題,分類統計,并結合課堂觀察進行教學反思,使孩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在“做”中培養和鍛煉其哲學批判和創造性思維,幫助他們成為有見地、善思考的明理少年。
綜上所述,通過啟發學生探索英語繪本中的哲學涵義,更好地幫助學生啟思促學,教會學生掌握批判性思考方式,培養他們邏輯與認知能力。同時,教育者也可以從中受益,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教育藝術,更好地為實現核心素養目標不遺余力,成為學生心靈成長的守護者,成為開發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從而在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路上,開拓新領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魯子問課堂是核心素養扎根的沃土[N].中國教育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