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帆
摘要: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五千多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并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于下一代的優秀道德遺產,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與教育教學工作有機整合,以教育教學、學生管理、文化宣傳、實踐活動為主要途徑,發揮教育的引導教化作用,管理的約束推動作用,文化的影響帶動作用和實踐的催化激勵作用,推進“教育鑄魂工程、嚴管強基工程、弘文化人工程、踐行勵志工程”,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思想政治工作;策略研究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五千多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并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于下一代的優秀道德遺產。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校園融入學生,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是彰顯辦學特色,提升培養質量,完善德智體美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的重要途徑。
一、中華傳統美德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和意義
中華傳統美德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包括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偉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健康向上的民族心理,良好的民族習慣和禮儀等等。結合學院辦學特色和育人要求,重點要傳承弘揚以下中華傳統美德,即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刻苦學習、崇技尚能的鉆研精神;自強不息、愛崗敬業的實干品德;崇德向善、扶危濟困的道德風尚;追求真理、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操。
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與教育教學工作有機整合,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形成師生自覺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的良好習慣,促進學院“三風”建設;形成有規劃、有品牌、有載體、有活動、有作品、有影響的工作格局,提升文化軟實力,從而影響帶動學生,采用“潤物無聲”的方式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中華傳統美德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要以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為指引,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為己任,深刻理解和把握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定不移地開展美德教育,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引領學生成長成才,成就學生多彩完美人生;要充分發揮組織功能,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抓好頂層設計,搞好制度建設、安排專項經費、引進培養人才;各部門要通力合作,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開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切實讓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學生思想行為,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設。
三、中華傳統美德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方法
以教育教學、學生管理、文化宣傳、實踐活動為主要途徑,發揮教育的引導教化作用,管理的約束推動作用,文化的影響帶動作用和實踐的催化激勵作用,推進“教育鑄魂工程、嚴管強基工程、弘文化人工程、踐行勵志工程”,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一)教育鑄魂工程。發揮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經常性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鑄造中華傳統美德的思想靈魂。
1.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日常教育等途徑開展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師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對國家之愛融入日常、付諸行動,激發愛國主義教育正能量。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國旗下的講話”等形式,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2.傳統美德教育。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融為一體,融入課程、教材、教育資源、教育環節,貫穿育人全過程。開設傳統美德、傳統文化、禮儀教育等選修課程,劃設專門類別,規定選修學時。積極挖掘專業教學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契合點,用傳統美德教育影響和促進專業教學。組織開展一批以中華傳統美德為主題的教育理論和實踐課題研究,為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提供學術支撐、思想資源和實踐指導。
3.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建設中,全面融入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和要求,切實加強思想政治課部建設;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通過集體備課、專題研討、教學競賽、實踐研修、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等方式和途徑,著力提升教師能力、創新教學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全面落實大思政工作格局,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責任落小落實。
(二)嚴管強基工程。通過全面、嚴格的管理,強化學生紀律意識、規矩意識、勞動意識,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筑牢人生之基。
4.嚴謹的學習習慣。嚴抓教學巡查督導、隨堂聽課、出勤考核、課堂手機入袋、誠信考試承諾、專業成績排名、留級等制度,督促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刻苦努力學習。
5.嚴格的生活習慣。嚴抓宿舍內務和外賣禁入校園等工作,每日檢查通報、每月考核排名,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樹立規范、規則意識,提升集體榮譽感和自理、自主能力。
6.嚴肅的紀律意識。嚴格按照管理、考核、評價學生,引導學生以德為先、遵紀守法;規范學生入黨、學生干部選拔、獎助學金評定的標準和程序,用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和道德觀;嚴抓出早操、熄燈就寢、晚歸考核、軍訓等制度,幫助學生克服惰性,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增強組織觀念和紀律、規矩意識,強健體魄,磨煉意志。
7.嚴明的勞動習慣。在學生中推行“每天勞動半小時”活動,將勞動范圍從教室、宿舍衛生擴展到校園等公共區域,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樸素情感,弘揚“技能偉大、勞動光榮”的美德。
(三)弘文化人工程。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特色文化氛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過文化的滲透影響,讓中華傳統美德成為學生的行動自覺。
8.宣傳營造氛圍。綜合運用網站、官微、校報、橫幅、電視臺等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加大美德宣傳力度,創新美德傳承方式,大力營造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氛圍;結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和國慶、烈士紀念日等國家傳統節日和重要活動日,突出孝親文化、忠義文化、尊師文化、慈善文化宣傳力度,在重大節慶活動中體現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傳承學校的辦學傳統底蘊和行業特色,宣傳校史、校訓、辦學思路和目標,引導師生增強愛校榮校意識。
9.活動打造聲勢。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邀請專家學者、企業家、英雄、勞模、工匠等模范人物,舉辦報告會、演講會,以模范人物的美德和言行影響帶動學生;依托國學經典誦讀協會,舉辦國學講座,國學經典誦讀;通過讀書活動和傳統禮儀教育等,讓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中華經典的魅力,增強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以多彩的社團活動和志愿者活動為載體,在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培養高尚情操,弘揚傳統美德。
10.典型塑造品牌。結合感動校園人物、共產黨員先鋒崗、先進師生、特殊貢獻獎等選優評優活動,挖掘選樹一批弘揚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先進事跡和優秀人物,培育一批美德教育名師和德技雙修的優秀畢業生,打造一批美德傳承的品牌活動和項目。每年教師節期間,開展中華傳統美德交流展示活動,用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引領中華傳統美德在校園更好地傳承發展。
(四)踐行勵志工程。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融入黨建、實習、國際交流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自覺踐行傳統美德。
11.第二課堂渲染政治底色。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參觀、實踐,見證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宏圖;利用當地紅色資源開展學習教育,讓學生在回顧黨的光輝歷史中感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榮譽感,觀看感動中國、詩詞大賽等優秀節目,傳承中華傳統的優秀基因,根植拼搏進取、投身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高尚情操。
12.結對幫扶弘揚互助美德。開展黨員“一對一”幫扶工作,結對幫扶困難學生;成立學習互助、生活互助小組,弘揚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美德。
13.崗位實習成就敬業精神。組織學生參加企業實習、勤工儉學等活動,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和吃苦耐勞精神。
14.公益活動培養奉獻意識。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無償獻血、“學雷鋒”志愿行動、植樹護綠等公益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服務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劉鵬,李楠.以校園文化為切入點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08):207-208.
[2]常立權.建設特色校園文化 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J].北京教育(高教),2012(03):75-76.
[3]楊高.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理論導報,2012(0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