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忠偉
摘 要:小學數學教育中,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基礎培養是極為重要的。本文通過對小學數學學習的特點與內容分析,深入探究了學科特點對數學教學的影響,并結合相關實例作以充分的說明和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思維;啟蒙教育階段
引言: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科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知識點、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及考綱要求的知識點部分等方面的教學,而當下時代人們更看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所謂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學科的學習特點進行教育剖析,以此作為理論基礎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常來說,這一方面的內容較為抽象,但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思想性,這也決定了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要具備一定程度的數學思維能力,才能夠滿足啟蒙教育階段的學習要求。
一、小學數學學習特點的相關內容概述
(一)小學數學學習內容的抽象性與形象性
隨著我國現代化素質教育的發展與推動,當下時代的小學數學教材已經過多次改版與加工,其內容是多年教學編改后沉淀下來的結晶,具有濃厚的教育價值。即使大部分內容已經過改版、將一些數學思維轉化成更適合小學階段學習的、較為生動的知識部分,但由于數學學科本身具有濃厚的思想性,故其知識內容的邏輯性特點是具有一定的限制因素的,對某些數學公式及概念仍具有較高的抽象性,這也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最為顯著的特點。而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結合,其矛盾之處可通過日常教學反映出來,其不僅體現了數學知識體系的嚴謹程度,也體現出求學心理素質發展水平的適應過程。
(二)小學數學學習過程的系統性與漸進性
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由于小學數學的課程體系所涉及的內容并不多,教學大綱主要要求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能夠對學生起到啟蒙作用與數學思想的培養,那么也就是說,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科是在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做準備,其系統性與漸進性可體現于以下兩點:
1.小學生接觸的數學知識點需要按照一定順序進行,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去逐步進行,小學生在初識數學學科學習時,會產生盲目性或不理解的狀態,那么指導教師就需要反思教學的順序是否有誤。
2.小學生所接觸的知識量十分有限,且多數來自于生活,而學校的可是時間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故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基本方式。系統化的知識結構,能夠使學生更直觀的感受知識板塊的拼接,在日常教學中也常常存在學生不能有效記憶的情況,這都可以歸結于課堂效率不高的問題,使數學知識沒有體現出系統性。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相關特點概述
1.教學模式的特點
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通常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即“課前預習、課時講授、課后練習”三個重點步驟。指導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成長階段,了解其心理特點與學習需求,才能做好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為學生培養更適合自身的學習習慣。教學模式需要靈活、系統,這是最基本的兩個特點。
2.教學內容的特點
數學作為一門思維邏輯性較強的學科,要想學好數學,就要具備數學的核心素養,也就是需要培養數學思想。所謂數學思想,就是能夠以“數學”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通過縝密的邏輯與推理,將例題解答出來。擁有數學思想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逐漸感到輕松,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不具備數學思想的學生.故指導教師在教育啟蒙階段培養學生縝密的邏輯思維是十分重要的,在代數、幾何圖形、概率與統計等知識板塊中,許多知識點都是具有較強的聯系性的,指導教師只有做好整體的教學內容規劃,才能在實際教學中旁征博引、舉一反三,為學生構造更為系統的知識思維導圖。
二、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數學教學的影響分析
(一)生活情境式教學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由于數學學科具有邏輯性的特點,故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要重視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情景生活化”的方式,將案例與生活事件聯系在一起,減輕學生對數學問題的陌生感。如雞兔同籠問題,“將若干兔子和雞關在同一個籠子里,已知兔子的數量是雞的二倍,且籠子里的動物共有20支腳,問雞有幾只?”根據生活常識可知,兔子有4只腳,雞有兩只腳,那么運用小學解方程的思想就可以輕松的得出這道題的答案。其解題方式如下:“設雞的數量有X只,則兔子的數量為2X,可列出方程式2X+4×2X=20,解得X=2,故雞有2只。”在這道例題的解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從雞與兔子在數量上的關系,再引申為動物的腳的數量關系上,能夠列出一個較為清晰的等式,這既是對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核,也是一種培養。指導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也應針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及邏輯的嚴謹性進行考察,才能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
(二)教育過程更加循序漸進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極強的系統性,由于其涉及的范圍并不廣,主要面向小學生的啟蒙過程,故課時進行的順序十分重要。在學校的課時安排中,多數以40分鐘或45分鐘為主,在這一段時間中,學生能夠接受的知識容量是極其有限的,通常情況下,需要多個課時結合起來才能完成一個系統的知識學習。如“圓”的學習過程中,關于“圓的概念”、“圓周率”、“圓的周長公式”、“圓的面積公式”等各方面內容,需要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學習過程的相對分散也會使學生的學習記憶不斷淺化,如“圓周長公式C=2πr與圓面積公式S=πr2”就可能存在記憶上的混淆,為符合學生學習活動的客觀教育要求,指導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克服學習活動的分散性與間斷性給學生造成的學習障礙。因此,小學數學教育處于長期的系統性知識框架中,能夠增強各版塊知識的協調性,為小學數學學習過程提供了進度與質量的雙重保障。
(三)數學思想方面的培養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存在一定的弊端性,一味的填鴨式教學不僅封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也使學生在教育關系中始終處于被動位置,而喪失了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在傳統模式的教育關系中,指導教師的教育主體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通常課程中也是以教師面授為主、習題訓練為輔,課時的限制也使得指導教師并不能夠提供多余的課堂時間供學生們探討知識,相反,注重對學生數學思想方面的培養,卻能夠起到有效的教學作用。如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對“方程”的概念應用中,如何利用已知條件找出等量關系,也成為考驗學生數學能力的關鍵。例題“已知甲乙兩地相距900米,甲步行速度0.5米/秒,乙步行速度0.4米/秒,問甲乙相遇時,甲已出發多少米?”在這一問題中就可以看出,例題所問與題目的已知條件難以構成直接的等量關系,那么就必然需要一定的等量關系去轉化條件,如“設甲已出發X米,則X/0.5·(0.5+0.4)=900,解得X=500”,其中“X/0.5”表示的是甲乙從出發到相遇的時間,利用“時間×速度和=路程”的公式,就可以列出方程進行解答。
結束語
小學時期的數學教學是教育的啟蒙階段,指導教師在此過程中,應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訓,而不能僅限于課本知識的教學。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實現教育目標,是我國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動力,對此,指導教師應積極探索教學中的有效策略,提高課堂效率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譚勁,李光樹.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08):58-63.
[2]劉麗.初探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5(27):30.
[3]張霞.分析小學數學的學習特點及對教學模式的影響[J].課程教育研究,2018(2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