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以來,我國的優良傳統文化便包含著古詩文,經典詠流傳,經典的古詩文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它蘊含了作者的思想,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華夏民族所傳承的精神與中華美德。在中華經典古詩文誦讀工程的展開后,經典的古詩文的教學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經典古詩文的教學改革刻不容緩,本文將對古詩文的教學進行多方面的測試并且加以實施,從試驗成果來進行分析。
關鍵詞:經典詩文;誦讀活動;策略
一、 引言
經典這一詞匯的釋義是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經典的事物都是在歷史中大浪淘沙,經過無數輪殘酷的考驗所存活下來的贏家。我國歷史悠久,流傳下來許多經典詩文,它們凝聚了古人的思想,是當時的人杰對于自然以及人生等等多方面的感悟。它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華夏傳統的精華部分。在現代生活中,我們也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古人的思想智慧。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良好載體,對于祖國的未來,小學生們更應當進行相關理念的學習。比如,展開中華經典古詩文的朗誦活動,使小學生們更加了解國學經典,更早樹立小學生的道德體系,建立良好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形成我為自己是中華兒女而驕傲的民族自信,為小學生們對國家的貢獻打下堅實的基礎。故而,對小學生進行相關環節的教學改革刻不容緩,而在許多地方的經典古詩文活動的展開還有許多不足,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糾正處理,進行解決。
二、 語文課堂滲透經典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的經典古詩文,可以通過這些經典古詩文作為橋梁,鏈接起其他課外的經典古詩文,例如,在進行李白的《靜夜思》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拓展,聯系起其他的關于思鄉經典古詩文,使學生們對于思鄉之情具有基礎的觀感,對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具有極大的作用。在進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一文的教學中,引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讓學生們想象西湖之美。諸如此類,教師可以進行相同題材的拓展,因為拓展內容與教學的內容是有聯系的,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所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更好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還能夠通過所教學的非經典古詩文內容中進行相關經典古詩文的鏈接補充。例如在教學《失去的一天》一課里,學生們學習了其中所想表達的珍惜時間的觀點,就能夠進行相關經典古詩文的鏈接補充,這樣既能使學生有額外的學習收獲,更能使學生體悟更加深刻。
三、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根據新的教學要求指示,中國學生應當在小學時掌握優秀經典古詩文至少有150篇的知識儲備,在課本的附錄中還附帶有另外的背誦詩文。而且,對于中學生的要求篇幅更加大,而且在高考里的古詩文內容考核力度也在逐年提升,這更加說明了學生應當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良好的背誦以及思考所學習的古詩文的習慣。學生大多是在小學時就開始形成學習的習慣,這就需要教師的耐心配合以及對學生進行整體感知的引導。使小學生們能夠體會經典古詩文里的精神品質。在小學階段里對學生進行高標準、嚴要求。多進行相關環節的互動,舉辦相應的朗誦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我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出現教師“一言堂”的現象,讓學生也能夠全程參與課堂的互動。讓學生多感受,細學習,精于感悟經典古詩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教師可以多進行此類互動,例如,在課堂中先由學生進行朗誦詩文,再來糾正讀音等不規范的地方,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上進行自由回答對古詩文的感悟。教師需要聽取學生的提問,并且對此進行完整的回答,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施加正確的引導是很有必要的。
四、 舉辦活動與比賽
可以適當地舉辦一些活動與比賽,既促進同學間的友誼又使學生們主動了解經典詩文。可以與同學們舉辦飛花令活動,“飛花令”是我國古代文人的一種行酒令,即一種游戲,這一名字的由來便是韓翃的《寒食》中“春城無處不飛花”。央視一款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的一個游戲模式便是采用了“飛花令”,這足以證明這一模式可以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選出一個“主題字”比如風、雨、春、秋等,為了防止學生們詩詞儲備不夠,可以讓學生們利用周末查找資料,開學輪流背誦含有主題字的詩句,然后角逐出勝者,并給予適量的獎勵,激勵學生們積極準備下次飛花令比賽,這樣循環下去,學生們必然熱愛上經典詩詞。還可以舉辦手抄報比賽,可以每月或隔幾周舉辦一次,同時結合我國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節等節日,組織同學們收集摘抄古詩文,制作手抄報,不僅提升了學生們的繪畫抄寫能力,還讓學生們了解了我國傳統節日的由來與風俗,積淀了傳統文化,還讓學生們了解了作者作詩詞的心情與意境。在制作過程中,需要讓學生親力親為,收集適當的古詩詞,并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訓練學生的搜集能力與處理大量資料的能力,在抄寫與繪畫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與動手能力,一舉兩得。還可以教學生們制作詩文集,詩文集就是一個學生們關于經典詩文的摘抄本,可以將自己學習過的,了解深入的經典詩文摘抄到詩文集里。每個同學的詩文集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比拼誰的詩文集收納最多,收納最廣,但必須是學生學習過的。可以對詩文集進行裝飾,畫上自己認為適合的配圖,貼上合適的照片,還可以寫上自己對詩文的感悟。當學生拿出自己的詩文集,用心摘錄,專心誦讀時,教師感到無比欣慰。還可以開展親子閱讀行動。進行“每天半小時、書香伴成長”親子閱讀行動,倡導家長和孩子每天共同閱讀半小時。
五、 結語
經典詩文在華夏大地上影響深遠,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不學詩,無以言”來教育自己的學生與孩子。隨著我國國力的強大,對于教育的普及越來越重視,學校的老師與同學們更應該了解經典詩文,探索與發揚這一我國特色文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斷探索新的方法,讓同學們愛上背誦經典詩文,自己去學習,熱愛上經典誦讀,了解文字中的美與力量。在小學這個重要的階段,需要培養學生們的精神世界,讓他們了解到經典文化的美,通過經典詩文的不斷熏陶,培養他們的內心世界,傳承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
參考文獻:
[1]沈培崗.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著力點[J].小學語文教師,2017(2).
[2]顧雅麗.讓詩情在校園飛揚[J].小學語文教師,2010(5).
[3]王恩保.中華吟誦讀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4.
作者簡介:張麗苑,山東省日照市,山東省日照市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