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璐
關鍵詞:企業 職業教育 校企融合 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明確了企業在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過程中與高校為命運共同體。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辦學路徑已成為高職院校的主流發展路徑。高校、企業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主體之一,必須肩負起發展職業教育的重任,同時也必須明確產教融合的背景、重難點以及具體實施方案,才能在產教融合的路上走得長遠。
(一)國家政策高度支持,極力促進產教融合的發展。
《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2015年)、《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2015年)、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 年)》(2015年),都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具體要求。職業院校從開始成立以來,是以本科院校的輔助人才培養定位的,往往人們對于職業院校的評價也不高。但近幾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才的專業性需求不斷提升,職業院校的專業性技術性發展被提上日程,國家以及企業對于職業院校寄予較大的期望,希望通過改革的力量,能讓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更加契合企業的人才需求,或者說是市場的人才需求。
職業院校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迎來了自己的高速發展期。培養技術性人才成為職業院校的標志性成果。之后的一流職業院校的評價標準就是人才培養的質量,誰培養的人才更適合市場發展需要,更具有生產力與創造力,誰就更加的專業、更加高級。然而這個檢驗的步驟就需要企業來實現,企業是最終的人才消費者,企業的需求才是真正的人才培養方向。
(二)企業發展需要新契機
目前的市場經濟處在一個衰退期,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較大,迫切需要外界給予的借力點。因市場自然競爭導致的同類行業個體過多,競爭壓力陡增,小企業生存空間被壓縮。中小型企業目前的處境需要政府的政策及資金支持,在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大趨勢下,企業的積極配合,會給企業帶來顯而易見的政策及資金支持,能夠極大地緩解自身的資金壓力和經營壓力,相應的也會為企業的增收創造有利條件。
當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遇到很多瓶頸。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日常的需求很多,不管是人才的需求還是生產設備的需求,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企業因自身資金和生產規模的問題往往無法配齊相應的設備以及專業人員,這就嚴重影響企業的核心競爭,最終可能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產教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企業需要一個簡單磨合的設備,如果直接去市面上購買可能會花掉上百萬的資金,但如果和職業院校合作,可能學校會根據企業的需要定制出一個實用的小型設備供企業使用,學校提供知識、技術,而企業只需提供少量的專利購買費以及學生的實習權即可,對于整個的成本收益來說,企業將因產教融合獲得較大的即時收益。
(三)產教融合需要企業的一線指導。
產教融合的核心在于市場需求。作為市場一線的主體來說,企業完全有能力去幫助學校制定人才培養方向及方式、方法,且更加的有效、快捷。企業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主體是不可或缺的,企業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起到了檢驗及論證的作用。通過企業和高校雙主體培養的學生,是否符合當下的市場需求,這也完全取決于最終的企業簽約。
人才的最終流向是各個就業崗位,這也就是人才的消費人群。以消費需求推動“產品”供給,這是正常的市場運營形式,人才培養需要與市場需求接軌,那就需要企業的一線員工對在校的學生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并加以合理的實踐操作,這樣才能確保人才的培養準確地對接市場需要。
(一)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原發動力不足、拓展意向不足
因企業之前的過剩存貨和壓價競爭等不良的經營方式,導致目前的利潤下降以及同行競爭壓力過大等問題。在當前經濟大背景下,企業對于目前還沒有發育成熟的高校的產教融合模式,并不是非常感興趣。其實說到最終的原因,就是激發不起企業的參與熱情。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以盈利為目的經濟組織。它的主要目標是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而取得最大的利潤。企業在投資或者是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考慮產出比的問題,利潤太低,就沒有可操作的意義,這是現實問題。同樣的,學校作為一個經濟單位,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如果產生的收益過于微弱,對于人才培養起效甚微的話,也是不值得進行的。這是當下的產教融合的難點,尋找校企合作的結合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學校對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不足,無法提供科學有效的實施路徑
高職院校一直以來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培養初級技師的工作,往往是封閉式教學,突然間讓高職院校去對外對接企業,聯合辦學,確實存在一定難度,這也是高校的改革的難點,就是思想、思維的改變。見多而識廣,只有接觸的多,思路才能夠被打開,只有思路正確,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計劃,才能真正實現產教融合。
(三)企業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向上的主要、次要地位顛倒
目前的產教融合方式比較淺顯,多數是以學生實習,老師頂崗為主,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企業和學校的共同發展。這樣的合作方式仍是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式為主,缺乏市場需求導向,最終培養出的人才往往會出現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人力資源被極大地浪費。目前最適合市場人才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是以企業為主導的人才培養體系,就是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以企業的實際經營和實際操作為主,學校輔助企業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和專業素質的培養,企業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生的管理以及運營能力,而學校主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