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原
【摘 要】新聞報道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是新聞失實的重要原因,而且是很常見的表現。“閉門造車”和“瞎子摸象”的故事,辛辣地諷刺了盲目性、片面性。可是,有些報道往往犯以部分代替整體,以局部代替全局,以個別代替一般等毛病。為了引起警覺,防止新聞失實,認真分析一下報道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問題,實在很有必要。
【關鍵詞】新聞報道 ? 避免盲目性 ? 創造性思維
克服新聞報道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是維護新聞真實性原則的要求,也是新聞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所謂盲目性,就是閉眼睛不看事實,靠聽風、猜測、演繹的辦法,在家想點子,出門找例子,關門寫稿子,此其一;一項新政策來了,不認真學習上級文件,抓不住要領和實質,看到一點就“緊跟”,約人表態,應付差事,此其二;學到文件的一點皮毛,或聽到領導的一兩句話,就揣度“精神”,演繹推理,虛構成篇,或發表議論,或寫報道,此其三;用特殊代替一般,看到某地的成功經驗,便認作普遍原則,不加分析就大張旗鼓地宣傳、推廣,此其四;是非不清,不善于思考,不了解全局,有時誤把錯誤的東西當作典型經驗加以報道,使人無所適從,此其五。新聞報道的盲目性除以上幾種表現外,在新聞工作的業務指導思想上也有種種表現,聽風聲,趕浪頭,東敲一通鑼,西擊一遍鼓,給黨的事業造成損失。
所謂片面性,一是胸中無全局,對自己要報道的事件不能擺到全局上衡量其價值,見到一點就寫,往往出現宣傳上的失誤;二是只看眼前,不考慮長遠,割斷歷史看問題,對人對事或褒或貶,不能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去考察,便輕易地下結論,造成報道失實;三是看不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把一個人或一件事孤立起來,比如人為地抬高一部分人,貶低一部分人;四是不作細致的調查研究,只了解某人或某事歷史上的一個片段或整體的一個局部,以偏概全,以局部、片段代替整體,敷衍成篇,猶如“瞎子摸象”,造成失實;五是認識膚淺,對所報道的事實缺乏本質的、規律性的深刻了解,只看到表象就寫,既不作定性分析,也沒有定量分析,使報道缺乏科學性、準確性,諸如許多浮夸報道,大多由此產生;六是缺乏必備的科學知識和與所報道的事實有關的信息,也可能使報道產生片面性,給實際工作幫倒忙。
總之,盲目性、片面性實為新聞報道工作中的兩大弊病。經常出現盲目、片面報道的媒體,在群眾中是沒有威信和公信力的。筆者認為,克服新聞報道的盲目性、片面性,必須從端正世界觀、思想作風和思維方式入手,下功夫全面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素質。
1.要樹立全局思想,學會在把握全局中抓典型,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新聞報道大多數是典型報道,即對最近發生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事實的報道。對具體一篇報道來說,它是個別的、特殊的、獨立存在的人或事物。但這個人或事物具備不具備典型性,或者說,這個“個別”能否反映“一般”,則是衡量一篇典型報道的新聞價值的重要尺度。有時候,一篇報道從局部看似挺不錯的,但放到全局上一衡量,則不具典型意義。相反,有時候,某件事孤立地看并不起眼,但卻顯露出新事物的苗頭。從全局上具有典型意義,預示著事物發展的趨勢,所以不能說凡是新鮮事便是新聞。這個淺顯的道理,似乎人人懂得,然而在新聞實踐中卻很難把握。這即是我們常說的“新聞敏感”。所謂“新聞敏感”,說到底就是記者、編輯對自己所采訪(或編審)的事實,能否迅速準確地掂量出它在全局上的分量,認識到它的價值,然后決定取舍的能力。缺乏這樣的能力,就很容易出現盲目性和片面性。
既然新聞報道需要放到全局上去衡量才能看出它的機制,才能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那么,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就必須了解全局,洞悉宏觀大勢,善于把各種情況加以分析和綜合。這樣,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區分本質和現象、主流和支流,把一般和個別、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成一個具體的整體來考察,從整體上把握典型,決定取舍。
2.要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會從本質上看問題,善于從紛繁復雜的事實中篩選出有價值的新聞報道。新聞不是有聞必錄,新聞是編輯記者從最近發生的眾多的事實中篩選出來的那一部分事實。因此,對一條新聞線索或材料的取舍,編采人員的主觀認識、判斷,起著決定的作用。盲目性、片面性的報道之所以被發表,正是這種認識和判斷的失誤。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指針,端正新聞業務的指導思想,否則,我們在對新聞事實的選擇上將失去準繩。那就可能產生如下現象:從表面看,你所報道的是一件客觀上曾發生的事實,但從實質上看,這事實并沒有報道價值;從一個側面看,你所報道的事實是具備某種意義的,但從另一個側面(而且是主要方面)看,卻正好相反,只會產生消極的宣傳效果。由此可見,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不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僅憑熱情干工作,以為只要有一支生花妙筆就可以當個好記者、好編輯,這種想法是幼稚的。
3.要牢固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觀察、分析社會現象,搞好新聞報道。有的記者把造成盲目性、片面性宣傳的原因歸咎于“跟形勢”,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新聞工作要跟形勢,尤其是要配合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組織輿論宣傳,促進和推動形勢的發展,這是沒有疑義的。問題在于怎樣才叫“跟形勢”?形勢是客觀存在的。新聞工作跟形勢,是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正確地反映客觀形勢的進程和發展趨勢,而不是憑主觀想象,憑一點風聲便盲目地“造輿論”。新聞工作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進行工作,從實際生活中發現那些有旺盛生命力和強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生事物,為進一步豐富黨的理論和政策提供真實可靠的事實依據和各方面的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既要熟悉上頭的精神,又要熟悉下面的情況,在新聞報道中體現出來的,應當是上頭和下頭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否則,就會產生新聞報道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4.新聞改革還要求新聞工作者發揮思維的創造性、預見性。恩格斯說:“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缺乏創造性思維的記者寫不出有分量的好報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有積極向上、勇于進取的精神狀態。保守的、墨守成規的精神狀態,不會有創新的思維方式,也就不能從大千世界中采擷到艷麗的新聞之花。同時,所謂創新和預見,絕不是盲目地、隨心所欲地胡思亂想,而是能切實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只有對形勢的發展具有規律性的認識,才能預見事物發展的前途。
實踐證明,沒有求實的精神,沒有腳踏實地、扎實深入的工作作風,為追求文章的表面生動,擺花架子、搞浮夸,永遠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
(作者單位:營口新聞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