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麗莉


摘 要: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有必不可分的聯系,生活經驗為知識的數學化提供了直觀的表象。練習作業是鞏固和拓展現有的數學知識,讓作業回歸生活,通過操作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遷移,發展思維,人人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思維;不同層次;數學探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了新的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業不僅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且是課程教學的延伸、繼續和必要補充。設計貼近生活、靈活多樣、富有層次性、游戲性、趣味性的數學作業,利用數學作業讓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是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環節。把以機械式作業模式,轉變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趣味性、探索性的作業,重視作業的長遠教育價值。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童趣性的作業,還兒童與數學真實相遇
兒童的數學學習不應從抽象的、嚴謹的知識體系出發,不能外在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直觀體驗。兒童與數學真實相遇,就是讓數學真正成為兒童與周圍世界深入交往的橋梁。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一些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
例如,在學習“10以內的加法”后,教師可設計一道“跳格子”的親子游戲:每個小朋友模仿小兔子,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家里畫一根數軸,小兔子每“跳一步”就意味著增加一個基數單位“1”。爸爸、媽媽可以說小兔跳到9,需要跳幾格?接著讓孩子跳一跳,數一數。也可以是親子分工跳,比如從0跳到10,可以怎么分工跳呢?(學生從0跳到3,爸爸從3跳到6)這樣的作業使加法和減法運算不再需要記憶的結論,而是可以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的計算工具。通過這些“動作經驗”的不斷內化,逐步建構生成加法觀念與減法觀念。跳完以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跳的過程,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畫家,我們何不利用孩子的天性為數學學習服務呢。
二、層次性作業,數學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生往往會產生思維定式,在練習中有一些“形式相似,實質不同”或“形式不同,實質相同”的知識,學生非常容易混淆,從而產生學習上的困難。學生做錯題也是在所難免的,學生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重要的是“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所以在練習設計時,教師要顧全大局,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讓每個學生感受到功的快樂。
【題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一根繩子長 ?米,用去了 ?,用去了多少米?
(2)一根繩子長 ?米,用去了 ?,還剩多少米?
(3)一根繩子長 ?米,用去了 ?米,還剩多少米?
(4)一根繩子用去了 ?,用了 ?米,這根繩子有多長?
(5)一根繩子用去了 ?,還剩 ?米,這根繩子有多長?
(6)一根繩子用去的比剩下的多 ?,用去了 ?米,這根繩子有多長?
以題組形式出現,相似情景,定勢思維,干擾在所難免,掉入陷阱也不足為奇,事實上似曾相識更具欺騙性,僅僅一字之差,但細細比較,發現意思截然不同。這個題組意在讓學生比較單位“1”的量的特征,比較出分率與幾分之幾的量的對應關系。通過(1)(2)(3)題與(4)(5)(6)的比較,可以比較出乘法應用題與除法應用題的特征。通過整體的比較還可以比較出分數應用題與一般應用題的特征。
三、探索性作業,學數學中有“寶”可淘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激發學生的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課堂作業的設計也尤為重要,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參與,探索空間,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推理驗證新的知識,從而牢固構建新的知識層面。
在教學“梯處形的面積”一課時,學生在學習了教材梯形公式推導方法后,就向學生提出:你還能把梯形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嗎?這個問題一拋出,教室里霎時安靜下來,但沒多長時間,你一句我一句又開始熱鬧起來,這時,老師要求大家分小組討論,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一起動手、一起操作、一起推理。結果令人喜出望外:
通過這一系列的剪剪拼拼練習活動,學生在不斷地動手操作中鞏固以前所學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又順利地推理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掌握了新知識,整個練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索、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培養,對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自主建構,使自己的數學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四、拓展性作業,數學思維有“藏”可探
數學新課標的培養目標要求我們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每個學生的數學能力自身具備一定的差異,而且一定文化環境,家庭背景都影響著每個學生個體的數學能力。所以在鞏固性練習設計時,教師不能“一刀切”,應從學生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為每個層面上的學生都創設一種鞏固、提高、發展的環境,從而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我成功了”的快樂。
如在拆數游戲中,設計一個蜘蛛織網的游戲,比一比誰的網織得最大。
首先把90×3=30當為蜘蛛(即90×3=30為吐絲源),然而制作一張最大捕食網。
1.除法與加、減、乘法之間的關系:由90×3=30,得到除法含義(1)平均分和包含的意義,這樣就可以得到減法算式90-30-30-30=0,或90-10-10…=0;(2)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可以得到算式30×3=90,45×2=90…由此得到乘法的意義;(3)這樣也得到與加法的關系30+30+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