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載著中國悠久的歷史。美術教育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三觀和樹立文化自信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育滲透的現狀和意義的基礎上提出相關路徑,對于美術教學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美術;滲透路徑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載著中國悠久的歷史,是中華人民的智慧結晶。在當代教育中,美術教育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不僅能夠完善學生人格,同時對培養學生的三觀和樹立文化自信有著重要作用。
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美術課堂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對于藝術領域的演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文化是藝術的根基。優秀的傳統文化孕育出形式多樣的藝術形式,而這些藝術形式恰恰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它們以高辨識度在世界文化群林中獨樹一幟。
“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一直的追求,要體現出人文性,要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并圍繞人文性質在對中小學生美術課程落到實處?!泵佬g教師是傳統文化的培育者,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影響學生的三觀和審美觀,提升學生感知美、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完善學生人格和健康的心靈。
二、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現狀
在中學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并有效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美術課堂中,提煉教學內容中的傳統文化思想并進行拓展延伸,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但是事實上我們發現,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存在一定困難。
(一)重視應試科目,忽視美術教育
美術科目不納入高考范疇,這就導致學校不會把過多的資源分配給美術學科。我們這里講的資源除了物質上的教學設備,還包括教學時間。大部分中學對美術課程的安排不多,有些學校甚至是應付性安排,課表上雖然寫著美術課,但是學生基本在自習,或者是其他學科占用。連正規的授課時間都保證不了,又何談美術教育。
(二)推崇西方文化,弱化傳統文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的素質提升,他們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養,美術教育也在其中。但是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會去選擇素描、油畫、雕塑,無論在家長還是孩子眼中,似乎學習西方美術才跟得上潮流,而選擇國畫、篆刻等中國傳統藝術的較少。
(三)教師素養不足,對傳統文化不了解
中學在招聘美術教師時,對于專業的要求比較寬泛,例如美術學、設計學等藝術大類,一些教師自己對于傳統文化和技藝都一知半解,并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因此美術課堂中融入的傳統文化并不多。
三、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美術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和學科,美術教學的方式可以更加靈活與多樣化,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這樣傳統文化在美術教學的滲透才有意義。
(一)傳統文化進校園入課堂
我們的教育有時功利性太強,考什么就教什么,自然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樣的教育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顯然是有一定的阻礙的。因此,我們的美術課堂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照本宣科,一方面教師要言傳身教,認真提煉教學內容中的傳統文化,并在課堂中有意識滲透。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在校內承接安排一些書畫展,提升校園藝術氛圍,可以邀請一些傳統技藝大師進校園,給學生們現場講解。
(二)增加美術實踐活動
“美術教育通常又被稱為審美教育,主要是通過審美的方式教育人?!泵佬g教學的意義不在于教會學生如何繪畫,懂得哪些美術理論知識,應該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去發現美,生活中處處都是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藝術細胞。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校園建筑,觀察寫生;可以去博物館,用眼看用心悟;可以利用周末去了解民間文化。
(三)學科融合,發散思維
“新課改提倡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美術教育也要和其他學科融會貫通,以促進美術學科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崩缭谡Z文課堂中,古詩古文的意境要用言語來表達是很苦難的,但是用畫畫出來,就能很好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在音樂課堂中,把音樂的韻律和色彩的柔和飽滿,線條的粗細厚重聯合起來,能促進學生對音樂和美術的認知。美術教學可以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融合,讓學生感受美術無處不在。
四、結語
在中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將中國傳統文化有意識地滲透到美術課堂中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樹立文化自信。當然傳統文化的滲透前提是不僅要保證美術課堂的數量和質量,還應該提高對學生的美育教育。
參考文獻:
[1]魯振芳.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中開展的情況研究
[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10.
[2]居法珍.滲透傳統文化,深化美術審美教育[J].江西教
育,2018(30):89.
[3]陳衛和.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與思考[J].中國中小學
美術,2013(4):58-63.
[4]焦妍.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美術教育融合發展研究[J].藝術
教育研究,2019(16):67-69.
作者簡介:岳彩瑞(1989.8-),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