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娟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設情境;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152—01
新課改倡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實踐證明,創設生動有趣、充滿個性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還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只考慮情境創設為教學帶來的熱鬧,而忽視了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這個宗旨,因而使教學情境變得牽強附會,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那么,怎樣創設情境,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呢?創設情境時,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呢?
一、創設情境時必須目的明確
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所以創設的情境一定要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要能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思考,拓展學生思維。但是要視內容的特點而論,不能每次上課都創設情境進行導入。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9加幾”時,出示課本中游樂園的主題圖,并據此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
師:六一兒童節就快到了,老師帶你們去游樂場玩好不好?(隨著異口同聲的一聲“好”,教師隨即播放出幻燈片)孩子們,我們已經到了游樂場!在這里你都發現了什么啊?
學生聽到提問后,都認真地觀察屏幕上的主題圖,然后踴躍地舉手發言。在學生的諸多回答中,有這樣一些回答:
生1:我發現游樂場里有滑梯、秋千。
生2:我發現了有賣氣球的。
生3:老師,我發現草地上有好多花。
針對上述這三種回答,這位教師并沒有給予學生及時評價,因為學生這樣的回答,一定不是這位教師想要的。這樣的回答,一時也讓教師有點措手不及。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是所提的問題不明確且過于寬泛,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可見,創設情境時,目的一定要明確,一定要和教學內容相關,并且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創設情境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且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小學數學情境創設的形式多種多樣,所以在創設情境時不但要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
例如,某位低年級教師在教學“長度單位”時,提到了2016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神州11號衛星的數據。如,運行高度距地球遠地點是350千米,近地點是200千米。學生聽了這些數據后也只是配合教師“哇,哇……”地驚嘆,因為學生對“一千米”這樣的長度沒有生活體驗,就更不用說是幾百千米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聲音、動作、顏色很感興趣,可以創設形式活潑、內容生動的情境。比如,奪紅星爭第一、看誰又對又快、開火車、找朋友、小猴摘桃子等等。但是對高年級的學生就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學習的興趣,使之成為進行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三、創設的情境既有趣味性,又有數學味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數學課就應該要體現數學味,創設情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從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但是情境創設只是手段,體驗其中的數學味才是目的。教師不應對情境本身進行過多的描述和渲染,因為無關信息會擾亂學生的思維,也就失去了情境創設的價值。因此,教師在情境創設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突出趣味性,又要兼顧到數學味。
比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一位教師創設了 “搶30”的游戲情境:游戲的規則是這樣的:2人一組輪流報數,一次可以報一個數,也可以報2個數,誰先報出30就算誰贏。首先教師和一個學生玩一次游戲進行示范,然后學生2人一組玩游戲,最后教師和學生玩游戲。做完游戲以后,學生發現,不管誰先說,最后總是教師贏,這就充分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總之,創設情境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載體。在創設情境時,不僅要有明確的目的,使得情境為教學服務,還要注意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讓學生體驗到發現、探究、成功的樂趣,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數學的趣味。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