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花
【摘要】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學教育自然也就發生了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小學教學的發展,不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所以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改變教學習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培養學生養成合理的行為習慣,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各項素質能力,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本書結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對現如今學生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探究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以及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 ?自主學習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153-01
前言: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起步階段,能夠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所以,小學教師就肩負著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任,就必須注意學生教學質量的優化,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觀念。但是這是需要經過教師長時間的教育培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現階段,傳統教學模式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思維,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創新因素,就會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而且傳統教學方式,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沒有自主學習意識,極大地降低學生學習興趣,限制學生的發展。
1.小學數學教育發展現狀
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促進了教育事業的進步,所以,小學教育改革已經迫在眉睫。但是現在教師的教育觀念依舊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已經嚴重影響學生素質的培養,影響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極大降低課堂效率。不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明顯提升。我國的小學教育,已經被傳統教學模式制約,教師過分地看重學生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學生其他素質的培養。在小學的數學教育課堂上,教師注重對教材的講解,將教學重點放在課堂學習。在教學觀念上,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重點,學生沒有自主學習意識,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小學數學教學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有效措施
2.1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意境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興趣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只有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讓學生養成自我學習的意識,加深學生進行對數學的了解,深入挖掘數學教材隱藏的知識點。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講解過于單調,對課本教材的誦讀,絲毫沒有自己的見解,更不要說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這樣的教學課堂沒有自己的特點,會讓學生感覺到課程的枯燥無味,沒有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新課程教育改革中,教師應該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在課堂互動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也應該改變教學內容,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讓學生認識到重點知識,構建數學知識理論體系,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的時候,教師課前準備教具,課堂上讓學生從圖形教具中找到三角形。在教師講解三角形定義之后,讓學生自主繪制三角形,說出三角形幾個邊,并融入生活場景,讓學生找到生活中存在的三角形。通過豐富課堂教學,創立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2.2鍛煉學生創新思維意識,提升學生獨立思考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忽略了學生的重要性,造成學生只能被動學習知識,沒有自己的創新意識,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摒棄傳統數學教學觀念,將課堂交給學生,鍛煉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在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注重講解解題方法,讓學生進行思考,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課后善于對課堂疑問進行思考,探索解題方法。
例如,在進行“統計”教學時,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思考,將學生分成數個小組,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找到統計圖的表示方法,從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意識。學生可以進行自主思考,增強對問題的理解能力,自主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提高學習效率。
2.3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總結
課后總結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對知識的鞏固復習,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找到自己在課堂上忽略的內容,以及理解的偏差,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和完善理論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事物的拓展。傳統教學的觀念下,教師只注重學生總結學習的結果,忽略學生在總結中出現的問題,在得到結論之后,沒有繼續進行接下來的思考討論,讓學生存在對知識一知半解的問題出現。傳統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出現思維定勢,缺少對知識總結的經驗,對所學的知識沒有進行總結探討,嚴重制約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素質的培養。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掌握,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意識,通過教師的指導,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再次深化學習。
2.4創新教學理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當前的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創新教學理念,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通過合理的引導促使小學生養成探索意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其自主探究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針對性設計教學方案,鼓勵學生發散數學思維,降低課堂對學生的限制,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框架,初步建立數學素養,提升其主觀能動性,深入對知識進行理解,感受數學知識的內涵,對數學進行深刻的認知,明確數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的關聯,多樣化發展。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課外活動,針對小學生的天性進行針對性教學,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課外探索過程中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在發展過程中創新自身的數學思維,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擴展自身的學習途徑,幫助小學生解決未來數學學習道路上存在的障礙,為以后的科目學習奠定基礎。
2.5組織課外活動養成自學習慣
一堂課的時間僅僅有四十五分鐘,若只依靠這一時間段來幫助學生掌握良好自學習慣與自學方法是無法實現的。鑒于此,教師要對教學手段進行一定的延伸和擴充,指引其充分利用課下時間完成知識的梳理與強化,并在此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實現查漏補缺,不斷提高自學水平,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這對教學效果的提升也有著推動性作用。
比如:在講解《百分數》有關知識時,可站在學生視角布置一個作業問題,讓其對相應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并標記出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的問題,在課堂上向教師反饋,以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
結束語:
現階段的小學教育,要重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是小學教師教學的重點,也是首要教學任務,還是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要求。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思維意識以及思維反應能力,極大提高教師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謝全崗.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好家長,2018(87):113.
[2]陳珊珊.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培養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