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蘭
摘要: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速發展,現代生活中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初中音樂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托音樂可以培養學生熱愛音樂、感受、鑒賞、體驗音樂的能力。基于此,我們要認識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堅持與時俱進,革故鼎新,打破傳統墨守成規教學理念和方法,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創新能力,助推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為切入點,并提出了具體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策略
音樂在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它既是對大眾藝術的彰顯,也是對內在性格的詮釋,因此音樂所具有的多元屬性,使之在社會發展中生生不息。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以美育人、以文育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再次強調了“增強美育熏陶”“增強文化理解”的要義。由此可見,美育在教育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比重,更承載著全面育人的重要使命,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
一、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
作為一門高雅的藝術,音樂這門課程在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助推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大有裨益的作用,第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感悟力的提升。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培養審美思維、審美能力的關鍵時期,音樂作品中包含了的意境一方面與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另一方面還傾注了創作者的濃厚的情感[1]。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積極指導學生細細品味音樂作品,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作品中所蘊含的藝術美,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藝術審美素養的提升。第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是時代發展的要求[2]。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以美育人、以文育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另外還有助于提高其道德修養,對其進行綜合性的審美熏陶,顯著提升其道德素養,使他們的心靈和情感獲得升華,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增進對美好事物的認識,感知日常生活中所隱藏的美,促進自身品德和良好修養的發展。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營造音樂教學情境,深化音樂情感體驗
“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為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結合教材文本,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投入到音樂作品所描繪的環境中,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播,入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腦海中構建生動的畫面,感知音樂作品內涵所帶來的沖擊感,達到喚醒審美意識的目的。
我們以《春江花月夜》為例,作為一首琵琶獨奏曲,琵琶的演奏細膩而生動,這首曲子雖然未帶有歌詞,但意境深遠,樂音悠長。為了讓學生感受其中作品內涵的美,教師在新課伊始,首先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一輪皎月正緩緩升起,一葉小舟在江面蕩漾,柳樹風姿倒映河面水波漣漪,花影在兩岸搖曳,此時此刻坐在船上的我們正在欣賞這番美景”。為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感知音樂魅力,激發學生審美意識,深化對作者情感的認同和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春江花月夜》的視頻,生動、形象的將作品中所描繪的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促進他們主動投入到音樂情境中,多角度的感受音樂的美感,分析作品,培養其獨特的審美觀點,提升音樂審美能力。
(二)培養良好聆聽習慣,積累音樂欣賞經驗
要想讓音樂浸潤學生的心田,就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聆聽習慣,清空心靈,放在雜念,細細品味音樂中的美,感受音符跳躍中所蘊含的美,通過反復地聆聽,積累音樂欣賞經驗,促進欣賞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培養學生聆聽習慣是至關重要的,這種習慣在幫助學生積累音樂作品經驗,提高其審美能力方面發揮大有裨益的作用[3]。
我們以《婚禮進行曲》為例,為讓學生對這首曲子有整體認識,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音樂視頻,初步感知這首曲子,其次,教師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幸福婚禮現場的照片,同時并配上《婚禮進行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作品中幸福感,并讓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從聆聽人手,有了聆聽作鋪墊,調動了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接下來教師再為學生展示歌曲背景、作者介紹、區分介紹等詳細的歌曲信息,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這首歌。 在這過程中,教師可對比《婚禮進行曲》與《葬禮進行曲》,讓學生分析兩首曲子的相同處和不同之處,在比較中促進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實現對其審美能力的培養。
(三)引導大膽發揮想象,強化學生音樂審美
教師在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中,還要同步優化教學設計與實施,鼓勵學生在音樂中尋求個性,在個性中感知音樂表達。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其音樂感知尚未得到充分開發,從而具備了更優質的啟迪空間,借助大膽而新穎的音樂想象力,突破傳統音樂教育的局限性,為審美能力的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例如,《漁舟唱晚》屬于揚琴與簫的重奏曲,音樂表現層次分明,主題富有情趣,樂曲中靈活運用了五聲音階的回旋,賦予了該曲更深邃和悠揚的風格。通過音樂旋律的層層下落,這種婉約秀麗的“唱晚”之趣得到了刻畫,極大地提升了音樂的感染力與情感傳遞,仿佛置身于音樂的優美意境之中。此外,晨鐘暮鼓的悠遠和欸乃歸舟的愜意,不僅賦予了學生以情感,更啟發著學生的思維與遐想,通過音樂旋律的誘導提升想象空間,將審美與想象充分地融合,真正讓學生通過音樂旋律實現情感交流互動,讓這種美術“留白”成為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靈魂所在。
(四)重點加強情感交流,強化學生音樂審美
要想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關鍵在于用心體會,學生根據聽覺感受,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在腦海中形成藝術形象,與音樂創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基于此,教師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與作者和文本的情感交流,強化其音樂審美能力。
如,教師在《鼓樂》的教學過程中,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要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學情,采用提問、思考、 想象的方式,引導學生加強與作者的情感交流,教師可提出“什么是鼓樂?”,同學們你們知道《鼓樂》的演奏形式是什么樣的?他們所演奏的節奏是否相同?通過提出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并引導他們去尋找答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翻閱文本知曉鼓樂是指以吹、打樂器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的概稱,在了解《鼓樂》的自由、即興特點。在教學中,為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民族樂器的認同感,感受其中所蘊含的美,還可充分利用動態結合的視頻結合方式,全方位的彰顯鼓樂的藝術美,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感,感悟歌曲正確表達的情感,促進學生的音樂品味和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之所以被稱為藝術,表明其并非屬于一種技能,更蘊含著豐富的藝術之美。事實上,人的審美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經過漫長的培養與熏陶,逐步建立獨特的審美感知。對于中學生而言,在音樂的理解上已初現雛形,更需要加強認知啟迪與情感引導,通過音樂審美能力的構建,提升學生的美育素養,為學生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曼.試論初中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黃河之聲,2016(05):69.
[2]霍宜彬.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與鑒賞課教學[J].亞太教育,2019(11):87-88.
[3]沈桂云.淺談初中音樂的教學藝術[J].黃河之聲,2019(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