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宗慧
摘 要:筆者在工作期間,擔任學前教育專業數學任課老師,了解到許多學生在學習平面向量之前對生活中的方向辨識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同學已經16歲了,依然無法對左右,上下等方位做出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在學習了平面向量后,這些學生能夠快速且準確對方向做出決策,因此,平面向量的學習一定對學生的思維產生了影響。筆者就這些影響展開了探索。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學習平面向量后的情況,從而來判斷學生學習平面向量后具備的數學思維。筆者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學習平面向量后的情況。
關鍵詞:平面向量;數學思維;結果分析
一、成果形成的背景及主要解決的問題
數學是職業教育課程中的一門文化基礎課程,是以為專業課服務為目的。與普高學生相比,專業班學生數學基礎較差,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偏低,同時在職業教育中存在著學數學“無用論”的思想。相對來講職業學校數學教學的實施面臨著很大的難度。
盡管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然而數學課程是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必備工具,學生參與社會建設,服務經濟發展的硬性要求。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數學教育突出職業性的特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幼兒園專職教師、學前教育機構管理人員、社區幼兒教育服務人員、各類兒童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從教者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系統掌握現代學前教育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從事學前教育教學與管理工作的業務能力,在德、智、體、美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幼兒數學要求幼兒學會認識空間方位,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間、旁邊等方位詞描述物體的位置和運動方向,如圖1.1。
圖1.1 幼兒方位認識
數學在學前教育的專業課美術中很多范疇都有應用。美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在生活中人們對美的追求從古至今都沒有改變過,數學中的黃金分割比約為0.618,直到19世紀都被全歐洲認為是最完美、最協調的比例。
基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根據中職數學教學大綱要求,平面向量是必修內容。為了充分了解平面向量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影響,特提出本課題,研究平面向量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影響有哪些。
二、學生學習平面向量情況調查研究
本次的調查對象確定為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中職二年級15級44名學生,參與調查問卷的學生人數總共有44人。本專業該年級在校生358人,全部是女生。從中隨機抽取44人進行調查問卷的發放。下面條形統計圖為統計結果:
統計結果分析:
1.提出“你喜歡學習與平面向量有關的內容嗎?”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學習平面向量的內在學習動機。
2.你是否能夠及時理解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平面向量內容?有52.27%的學生能夠比較及時的理解老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內容,說明該類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平面向量過程中的理解能力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子。
3.在做平時課后配套習題時是否有困難?有11.36%的學生在做課后配套練習時非常困難,有43.18%的學生覺得做課后配套練習時比較困難,38.64%的學生認為做配套練習時不太困難,然而只有6.82%的人認為是不困難的。這組數據充分說明了有一部分同學在學習平面向量后,數學能力的確有所提升。
4.對平面向量概念清楚嗎?有47.73%的人在學完平面向量后仍然能夠清楚的記得平面向量的概念。
5.畢業后就業意向?高達56.82%的學生畢業后想選擇專業對口的崗位,那就是教師。這說明絕大部分學生是本著喜愛這個專業而選擇了繼續學習。
6.在平面向量的學習中,你覺得對今后的職業發展有什么幫助?通過平面向量的學習,有52.27%的學生邏輯性更強了,有22.73%的學生對量的大小有新認識,有9.09%的人方向感更好了。
7.你在平面向量解題過程中是否注重數形結合思想?有36.36%的學生比較注重數形結合的思想,這也是數學中的一種重要思想,平面向量也涉及到“形”與“數”的完美結合。
8.當遇到不會做的平面向量題目時,你認為主要障礙是?有47.73%的解題思路不明確,這是學生自我練習較少;有22.73%的同學運算能力弱,已經是高中生,計算能力欠缺,這是學生的先行知識不夠。
9.學生學習平面向量有哪些提升?學生回答情況記錄:方向感更好;邏輯性更強了;對量的大小有了新認識;更明確做事的思路;對量的了解更加深入;做題思路更加明確;計算方面比之前好一些;思維能力變強了;很喜歡平面向量;應該沒有吧;注重數形結合思想。
三、成果結論
學生學完平面向量后的數學思維變化結論均來自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其結論總結為:學習平面向量后,對量的大小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對量產生了新的興趣,在上課時也很認真,方向感也變好了,思維能力也變強了,在想問題時邏輯也變好了,很多想不通的也明白了,很喜歡平面向量;在關于平面向量解題過程中注重數形的結合思想。
參考文獻:
[1]李廣全,李尚志.數學基礎模塊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曾五一,黃炳藝.調查問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統計信息論壇,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