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彪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變化,學生的核心素養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教育培養目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也十分突出。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必須優化課堂教育方式,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和學科水平,提升課堂效率,切實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基于此,將論述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并為如何培養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核心素養的提出,是教育部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是一項積極適應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趨勢與符合國際教育潮流的重要措施。核心素養與全面素養是一對相對概念。教育的目的以“核心”為關鍵,其融合了國際經驗與中國教育特色,體現了綜合發展、素質教育、立體教學等方面的優勢,是一項利于提升教育水準、培養綜合性人才的正確舉措。
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在初中階段,歷史這一科目在考試總分中所占的比重較少,導致學生與老師對歷史學科的重視不夠,歷史學科常常被忽視。除此之外,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中,歷史學習主要以背誦為主,課堂內容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長此以往學生的歷史成績得不到提高,教育也達不到目的。為轉變這一現象,教師應當更新課堂教學觀念,以學生學習規律為中心展開課堂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從根本上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也能夠用歷史思維來分析問題。在初中階段進行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符合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軌跡、符合學生的智力與人格發展規律、符合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
1.采用針對歷史學習特性的學習方式
在初中教育中,各科的學習都要遵循其學科特性,歷史學習也要根據歷史學科特點來開展。首先,歷史的學習中始終貫穿著時間線的發展,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應學會劃分歷史階段,以時間軸的形式整理各個時期的歷史事件,進而形成遞進式的思維過程。其次,歷史具有解釋性特征,針對這一特性,學生可以先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提出自己有疑問的歷史問題,然后在學習時,通過材料和書籍的研究,結合教材、史料等資料研究問題,認識學習歷史的現實意義[1]。
比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時,在學習太平天國軍時,需要理清太平天國運動與同時期其他起義活動及清政府變化的時間線,因為歷史知識永遠不是孤立的,只有理清同一時間線上的歷史發展才能理解所學內容,找到學習歷史的正確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2.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
在教學中,對于不同特點、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理解學生需要什么、想如何學習、希望教師如何授課,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育方法下,教師迫于教學任務的壓力,學生也苦于如何提高成績,教學活動常常是“唯分數論”,不能真正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這樣不利于教育水平的進步和學生知識水平的發展,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實現歷史教學的意義[2]。
例如,在學習“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時,教育目標如果定為“了解秦漢實現大一統的歷史,形成一定的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這樣籠統的目標,就沒有將核心素養和教學內容充分融合。教師根據學生需要將教學目標改為:“熟悉秦朝和漢朝的疆域圖,了解其擴展的范圍,秦始皇統一疆土的措施、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并且認識秦漢統一的歷史意義和作用。”對教師來說,在教學前需要先審視自己的教學目標,了解目標是否符合學生需要,是否和學生的學習特色相契合。這樣定下的教學目標更能體現歷史教學的意義,從而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3.增加閱讀量,在史料中學習
歷史是一門需要結合文獻、史料和典籍的學科,在課本上我們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了解個大概,但是對于培養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來說,只將目光放在書本上還不夠,一些歷史知識是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支撐的。所以要提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還要多做歷史相關的閱讀和積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選擇性地閱讀一些學術期刊上的歷史學文章或一些歷史相關的文學名著,還可以通過看與課程相關的歷史紀錄片積累文化底蘊,來輔助課堂上的歷史學習,進一步提高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3]。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的核心素養培養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全方位發展有重要意義。教育工作者應充分重視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問題。希望文中提出的增加課外閱讀、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針對歷史學習特性進行教學這三點建議能夠對初中階段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王秀榮.試析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15):27-28.
[2]鄭世雄.聚焦核心素養,提高教學實效性: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亞太教育,2019(2):71.
[3]李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J].教書育人,2017(4):55.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