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軍
摘要:在傳統教育過程中,數學往往被視為一種思維工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存在過度強調知識、技能、應用的問題,忽視了數學文化的存在。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推進,數學文化逐漸受到重視,開始對傳統教學形成挑戰。初中數學相較于小學數學而言,抽象程度、理解難度、應用難度進一步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數學思想、核心素養的培養,將數學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從數學文化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影響入手,分析并探討數學文化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踐策略,希望可以為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學文化;初中數學;教學實踐
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推進,上級教育管理部門開始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始注重對數學文化的挖掘和培養。在當下教育環境中,初中數學教師對數學文化的挖掘還不夠,將數學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難度還很大,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融入設計和實踐,從而提升初中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數學文化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影響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教學內容較小學數學的難度大很多,也抽象很多,學生需要學習抽象的方程、函數、幾何圖形、概率、統計等多部分內容。在沉重的學習壓力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減退。再加上初中生面臨著中考的壓力,很多學生無法從數學學習中有效獲取成就感和自信心,很容易影響初中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降低學生的自信心,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學生的初中數學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插入的一個數學家小故事、數學發現小插曲、趣味解題方法都能夠起到活躍氣氛或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有助于后續的數學課堂教學。
(二)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很多學生覺得數學是有距離感的,是陌生的,這種心態和感覺嚴重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數學家發現數學現象的小故事往往能夠起到消除距離感的效果,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展現數學的魅力,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數學是一門培養、訓練思維的課程,但掌握數學知識、解題技巧并不是數學教學的全部目的,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數學思維方式同樣很重要,或者說,后者才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數學家小故事中滲透出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都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若這些理性思維、理性行為能夠真正影響到學生,就達成了數學教學的真正目的。
二、數學文化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難點
(一)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
數學知識本身存在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學生對數學有一種天然的畏懼心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遠低于其他學科,對初中數學的學習興趣也遠低于對小學數學的興趣。再加上,中考對初中生的壓力影響,導致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更多地關注數學知識、解題技巧,很少主動去了解數學知識的背景來源。若教師能夠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有關數學的文化背景小故事,就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二)教師本身缺乏數學文化
教師是學生在學習路上的引導者,對學生的影響十分大。初中數學教師在本身缺乏對數學文化的正確認知、合理融入的情況下,想要提升數學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本身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在教師缺乏數學文化認同感的情況下,數學文化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只會偶爾為之點綴,無法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也無法有效承擔起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重任。
(三)應試大環境影響
新課程標準改革一直在推動,但在中考的影響下,應試的大環境并未發生徹底轉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安排始終要考慮到讓學生通過中考的需求,將大部分時間分配給數學知識、解題技巧等方面。再加上,當前的數學教材版本中關于數學文化的內容較少,且比較零散,這本身就不利于教師的數學文化滲透。
三、數學文化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踐策略
1.利用數學的發展歷史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數學知識。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只能強行記憶教材中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對于數學知識的由來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缺乏正確認知,不利于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使用數學的發展歷史來輔助情境創設,引導學生順利進入學習數學知識的狀態,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例如: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平方差公式》的教學,大多數教師會選擇將其轉換為圖形面積的增減問題,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平方差公式。在這節課的課堂導入中,教師可以加入一些數學歷史,使學生明白平方差公式與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教師瞎掰的,而是真實發生在歷史上的,公元前5世紀時就有希臘學者通過繞島一周的時間來計算島嶼面積大小的事件,土地欺騙類的事件也曾經真實發生在地主與佃戶之間,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2.利用數學文化帶領學生領略數學魅力。數學的魅力在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在于復雜又簡單的數理關系,在于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就感。通過閱讀大量的數學家小故事都能夠發現,很多數學知識都是在數學家有了猜想的前提下一次次實踐、證明后得到的,這是數學的魅力,也是學生需要具備的理性思維和行動力。以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上冊《勾股定理》為例,無論是畢達哥拉斯,還是《周髀算經》的故事,都透露著這樣的過程,學生通過這些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不僅能夠正確認識數學知識的本質,還能夠學到數學家的優秀品質,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總之,教師應幫助學生把握數學文化與知識的關系、把握數學的本質,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充分激發并保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邱晚春.初中數學文化教學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D].黃岡師范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