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祝飛
摘 ?要:提升高中數學實踐教學有效性是指提升學生實驗探究興趣度,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思辨性,并分別從創設認知沖突、故事情境以及轉變數學定理三點進行導入,旨在順利實現由導入向教學的順利過渡,增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導入;高中數學;實踐教學;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數學教師往往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開展數學教學。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不僅不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甚至會讓他們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從而導致整體的數學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數學教師應適時地對自身的教學進行調整,積極地運用多樣性的課堂導入方式,在讓學生對數學學習保持新鮮感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動性,獲得良好的高中數學教學效果。
一、創設認知沖突導入,提升實驗數據分析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認知沖突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并鼓勵他們運用實驗的方式進行驗證,從而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的數據分析能力,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概率”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創設如下的認知沖突讓學生進行思考:小明在參與一次有獎競賽的活動中,發現自己總是猜錯,你能告訴他其中的原因嗎?游戲規則如下:有兩枚硬幣,同時向上拋出,其中兩面朝上的概率為25%;兩面朝下的概率為25%;兩面不同向的概率為50%,問題是為什么最后一種的可能性占到總概率的50%?與此同時,教師將準備好的硬幣依次發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實踐思考其中的原因。為了提升學生思考的科學性和方向性,教師適時提醒學生:“你們要仔細觀察硬幣的正反情況,看看有何蹊蹺!”在大部分的實驗結束后,教師進行提問。小冉積極地舉手說:“通過實驗,我發現硬幣兩面不同,具體包括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兩種情況,通過數據統計發現,這兩種情況發生的概率之和大約為50%。”通過運用創設認知沖突的方式,教師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并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他們更為全面地分析實驗現象,總結和分析數據,提升高中數學實驗教學質量。
二、巧用故事情境導入,增強課堂教學高效性
教師認為故事教學法的優勢在于以曲折的情節故事吸引人,并適時地融入高中數學知識,從而實現由故事向知識的順利過渡,提升高中數學教學的平順性,增強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例如,在講授“等比數列求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故事情節導入,在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開展教學。第一點,以事激趣。教師講授如下的故事:在古時候,有一位國王想要獎勵圍棋的發明者,他傲慢地說:“我國地大物博,你要什么盡管說!”圍棋發明者說:“很簡單,我只想要幾粒糧食。您只需要在第一個方格中放入一粒米,第二個方格中放入兩粒米,第三個方格中放入四粒米……,以此類推,保證后面的粒數是前一個格粒數的2倍,將這64個格填滿即可!”在一段時間后,糧庫的大臣對國王說:“大王糧庫中的糧食已經不能滿足圍棋發明者的要求了!”第二點,適時詢問。在問題講完后,教師適時地詢問學生:“你們知道為什么國庫不能滿足圍棋者的要求嗎?你可以從課本中尋找對應的答案!”第三點,展示成果。學生在好奇心的作用下,積極地在課本中尋找對應的答案。通過和學生交流,教師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可以運用等比數列求和公式計算出相應的答案。
三、轉變數學定理導入,提高學生思維思辨性
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轉變原有的定理表述,讓學生進行探究,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數學學習觀念,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學生數學學習思維的思辨性。
例如,在講授“直線和平面垂直”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將原有的定理條件,即“直線垂直于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轉變為“直線垂直于平面內的無數條直線”,讓學生探究在后者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出現直線與平面垂直的狀況。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手中的圓珠筆與桌面進行模擬,并仔細觀察。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嬋的回答。他說:“大家注意看一下,我將筆放在垂直于桌沿,但是并不垂直于桌面的位置。因為桌沿屬于桌面中的一根線。在桌面中,與桌沿平行的線有無數條。即筆與桌面中的無數條直線平行,但是如大家所看,筆并不垂直于桌面!因而可以判定教師給出的條件是錯誤的。”
總而言之,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教師應探尋數學知識、教學方法和學生認知三者之間的最大結合處,并探尋符合學生認知的高中數學導入模式,在調動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讓他們帶著問題走入數學課堂中,并不斷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增強。
參考文獻:
[1]吳洪生.高中數學課堂導入有效策略探究[J].數學之友.2016(06).
[2]陳麗君.高中數學教學中課堂導入的策略[J].數學教育(下).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