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金云
摘? 要:針對初中歷史課教學的現狀以及其在學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在遵循全程式學業評價原則的基礎上,結合歷史課的實際,結合現代素質教育的理念,運用多元評價方法,從知識與能力的評價、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評價、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評價等方面,探索適合初中學生全面發展的學業評價體系。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以此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業評價;問題分析;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1-0088-01
1.全程式學業評價存在問題分析
(1)評價方法單一,注重紙筆測試和量化評價,很少采用過程性評價的手段與方法。只重視用抽象的考分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不重視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做實質性的描述評價。
(2)評價只注重結果而不強調學習的過程。讓考試變成了學習的目的,而不是檢查教與學的手段,阻礙了素質教育的發展。七年級歷史課只通過每學期一次的期末考試對學生進行一個量化評價,其評價結果只看到學生的成績分數高低而看不到學生的發展趨勢。
(3)評價主體單一,沒有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學業評價模式。在總體上還沒有形成評價主體多元化的模式,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更沒有形成多主體(教師、家長、學生、管理者以及社會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學業評價模式。
2.全程式學業評價的實踐探索
(1)知識與能力的評價。這部分主要測評學生對歷史課知識理論的掌握以及對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是,知識的考核采用卷面形式,包括平時單元測試和期末考試,實行開卷考試方法,題型以主觀性試題為主,增加探究性、生成性、綜合性為基本特征的開放性試題。開放性試題有活動操作型、評論分析型、小論文型等。二是,作業的設置盡可能設計一些開放的作業。如運用所學知識對社會現實問題做出分析,并進行價值判斷的一類作業就比較能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三是,學習筆記的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好手段,可以分為課堂筆記和課外學習筆記以及閱讀摘抄等。其形式也應該具有多樣性、新穎性和開放性。四是,實踐活動,這是考察學生綜合能力體現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實踐形式主要有社會調查、參觀學習、社會考察、社會服務以及學科宣傳等。其實踐成果可以通過調查報告、感想文章、黑板報交流、小論文以及圖片展覽等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到實地感知、體驗和實踐,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鑒于初一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有限,在試題和作業設置中要盡可能做到難易適度。
(2)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評價。這是全程式學業最為關注的部分之一。學習過程是學生接受知識、學習本領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最重要的。具體的做法是:一是自評:指學生的自我評價。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能力。二是他評:①學生評學生,學生對他人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和交流的過程,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②家長評價學生,評價子女在家中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③教師評價學生,教師不能簡單地用傳統的分數、等級來評價,應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其發展狀況進行描述和判斷,在一定的目標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實際情況,給予學生反饋并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而不只是簡單地給學生下一個結論。④社會組織評價學生,社會組織針對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以及學習行為習慣等。學生、家長、教師等多渠道的評價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有關自己學習、發展狀況的信息,能夠結合七年級歷史的學習內容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這有助于全面關注學生的言行舉止,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現代教育鼓勵發展學生個性,發現學生潛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評價的對象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各類活動的行為表現,以及學生對當前社會現象和問題所表達的關切、所持有的觀點。譬如是否對歷史課的愛好、興趣濃厚及學習表現積極,是否有創新的意識和行為,是否具有溝通交流的態度,是否具有合作精神和責任感,是否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是否能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否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等。在評價中既要堅持正確的價值標準,又要尊重學生個性的表現,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的趨向。
(4)評語評價。包括學生自己的評語、老師的評語、家長的評語和社會的評語等。全程式評價體系前三部分都是采用量化來評定,但筆者認為,有些方面用描述性語言評價更能符合七年級歷史的教學目標,能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為了全面反映和總結學生在歷史課的學習,適當的評語評價是必要的。例如學生對自己在歷史學習中的得失進行反思,亦有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總之,我們的學業評價應該盡可能結合思想品德課學科特點,全面科學地反映學生素質發展水平,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每一名學生的發展營造和諧的環境,從而激勵他們爭取成功。
參考文獻
[1]陳玉琨著.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李亞東.關注教育評價的主體性和多元性.上海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