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加慶
摘要:想象力是人類創新的源泉,想象力的培養問題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新課標明確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小學這個時間段是培養孩子想象力的大好時期,語文老師應抓住這一培養想象力的黃金期,探究高效的培養策略,引導并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進而提升學生們的創新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想象力;培養策略
想象力是創新力的源泉。伴隨著新課標的明確要求,伴隨著統編教材的推廣,小學生想象力培養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占據著顯著的地位,以想象力為核心的語文要素呈現出了整體布局廣、設計序列多的重要特點,這就需要小學語文老師教師深度解讀與分析教材,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策略。
1 運用“圖畫”.發展小學生想象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通過出示抽象的圖形,讓小學生展開想象力,想象成具體的事物,并以此創作出一篇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奇特的作文。小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補充繪畫,添畫成具體形象再去寫文章。根據小學生喜好圖畫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小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的自由作畫,老師對內容不作要求不定標準,充分給與小學生想象的空間,用多姿多彩的圖畫展現自己的想象力。讓小學生充分進行聯想,無拘無束地進行創造性構思,有效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想象力的形成。大家在看到小學生的繪畫作品時,雖然感受到的是繪畫技法簡單幼稚,但在內容上充滿著他們的極其豐富的想象,有的想法是我們大人無法體會到的,由此可見,小學生的想象力是多么巨大。沒有想象就不會創造,想象力是創造的基礎,因此,我們老師要精心的培養小學生的想象的能力,使其茁壯成長發展壯大。
2 運用“表演”,調動小學生想象的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發現小學生對于表演興趣濃厚,就利用“表演”這一小學生感興趣的形式,突破他們在理解與表達上的障礙,使學生通過表演理解內容,最后充分地表達所理解的表演內容。例如《小紅帽》一文中,原文的故事情節曲折,文筆晦澀不易理解,于是,利用“表演”形式,讓小學生十人一組,分別扮演故事中的“小紅帽、媽媽、外婆、大灰狼”等,小學生全都興致怏然,積極上臺表演喜歡的角色。小學生通過表演深刻地記住了故事情節,并能夠準確表述故事內容。
3 運用“假設”.培養小學生想象的意識
假設是想象的前提,通過假設情境讓小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進行大膽的想象。鼓勵小學生在想象中超越時間、超越自我,甚至想象出千奇百怪的不存在的事物。久而久之,小學生就敢想并善想,逐步形成想象的意識。語文老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運用“假設”和爸爸一起勞動、幫助媽媽做家務以及與同學一起幫助他人等事情,讓其去自由地想象,培養小學生想象的意識。
4 運用“實物”.培養小學生想象思維中的聯想力
聯想能豐富與拓展想象力,在教學中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小學生想象思維中的聯想力,逐步豐富小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小學生的想象空間,引導其在想象中進行創新,真正做到培養小學生想象力的教學要求。運用“實物”引發聯想,進而形成完整的曲折生動的故事。例如:一顆粉筆頭與黑板,讓小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后寫一篇有關文章。可以是粉筆頭與黑板的對話,也可以是粉筆頭與黑板的關系,還可是粉筆頭與黑板結合在一起的意義,甚至于可寫未來升級版的粉筆頭與黑板的設想。小學生通過天馬行空般的聯想,大大提高了想象力。再如,老師在黑板畫“圓”,讓小學生聯想到藍球、月亮與盤子等實物,當其看到藍球、月亮與盤子時同樣會誘發聯想。這種由實物聯想到實景,再由實景聯想到實物的反復過程,是小學生跨越提高的過程,運用“實物”通過聯想,小學生的觀察力與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5 利用“續編”,拓展小學生想象思維的延續性
大多數的故事寓意深刻,但悲劇性的結局是小學生不愿見到的,他們眼中的結局應是美好的。例如:課文《狼和小羊》,孩子不喜歡其結尾,于是,組織小學生續寫結局,不少小朋友想象出多種小羊戰勝狼的辦法,這樣的續編文章結尾,有力地拓展了小學生思維,培養了其延續性的想象思維。續編是拓展小學生想象思維很好的方法;續編可能會形成不同的故事情節、不同的發展、不同的結局;續編能體現小學生的個人創造才能。小學生通過續編的形式浮想聯翩,編寫出豐富多彩的故事結局,極大地拓展了想象思維的延續性。
6 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的想象力不是先天形成的,絕大程度上在于后天的培養,根據新課標的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生的想象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想象力插上飛翔的翅膀。探究高效的培養策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進而提升其創新力是小學語文老師的重要工作內容。
參考文獻
[1]黃丹陽.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8 (8):33.
[2]張艷波,如何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J],基礎教育論壇,2018 (31):24-25.
[3]李建國.利用留白處發展想象力——淺議利用小學語文教材課文留白培養學生寫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