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建議建立數學知識與新舊知識、生活經驗的聯系,結合其他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展開教學實踐,深刻數學知識內在與外部聯系,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學課堂 知識聯系 生活經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123-02
知識技能既是學生發展的基礎性目標,又是落實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目標載體。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教師應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學科知識的聯系,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一、溝通數學新知與舊知的內在聯系
數學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在教學新知時,教師應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顧、類比、提升,導入新知,即聯系舊知,建構新知。同時,還需要對新知識進行適當的提升,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這樣做既體現了數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延續性,又凸顯了數學知識的整體結構性。
(一)聯系舊知構建新知
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筆者讓學生以搶答的形式快速口算出5÷10、50÷100、1÷2的結果,這樣教學既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商不變的規律后追問:“這些除法又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讓學生聯系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然后用分數的形式再次表達出來,此時又將除法與分數聯系起來。學生馬上就能寫出對應的分數:[510],[50100]和[12]。教師繼續提問:“這些分數哪幾個可能是相等的?”
在學生原有經驗商不變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聯系教學,由問題的提出和學生的回憶,將舊知和新知實現聯系,從商不變規律的得出方法遷移到分數基本性質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生對比、總結,得出舊知與新知的聯系,從而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
(二)提升新知鋪墊后知
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材安排了這樣的練習:題目中出示3條一樣長的線段,把每一條當成單位1,第一條被平均分成4份,第二條被平均分成8份,第3條被平均分成12份,3條線段左端對齊,起始端點均為0,第1條線段標出[14],第2條、第3條線段讓學生填寫對應的分數,并提問:你還能繼續填下去嗎?各種版本的教材也安排了類似的練習。那么教材編排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后續的學習中不難發現,與分數相關的知識還在延續——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還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分數來表示一樣長的段數,在深化分數基本性質的同時,為后續學習分數通分做好鋪墊。
二、建立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經驗聯系
脫離生活經驗學數學是荒謬的,沒有數學的生活也是難以想象的。教學時教師應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聯系,讓學生充分感悟生活中的數學,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概括出抽象的數學問題,并能從生活經驗中歸納出解決數學問題的辦法,能夠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知數學的生活化。
在教學《分數的產生》時,教材安排了兩幅主題圖,第一幅主題圖表達了古人在還沒有掌握計量單位時,使用打繩結的方式測量石塊的長度。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后,順勢提出:“當出現不足一段繩結長度時該怎么記?”教師緊接著出示第二幅情境圖:兩位同學在分東西,但是只有一個番茄、一個月餅和一包薯片。這又該怎么分?對于第二幅圖,學生并不陌生,對于分月餅這種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學生很可能經歷過,所以他們很快回答出:“用刀切成兩半。”教師緊接著拋出第二個問題:“你們同意他這樣分嗎?”隨后出示將月餅分成不相等的兩份圖片,學生馬上說:“不同意,要分成一樣多的兩份。”
在上述教學中,對于古人記數的方法,學生是陌生的,因為不足一段繩結的長度怎么去記數,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卻又是充滿興趣和挑戰的。緊接著聯系生活中最常見的“分月餅”,學生受到生活經驗的啟發,利用生活經驗很快就能找到“切兩半”的方法來解決,這無疑給學生打開了一個突破口,并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
三、構建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聯系
數學教學應建立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的有效聯系,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思維轉變成直觀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和形成數學抽象思維。數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體系。
在“面的旋轉”教學中,筆者結合信息技術的知識,將點的運動、線的運動和面的旋轉制作成動畫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并說說發現了什么。
生1:點如果一直運動下去,會形成一條射線。
生2:我發現線的運動,會形成一個半圓。
生3:這個面一直旋轉的話,會形成圓柱子一樣的物體(圓柱)。
接著教師展示其他線、面運動形成的圖形,引導學生比較、歸納: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重點展示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繞一條長(寬)或直邊旋轉形成的圖形,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能夠快速將旋轉得到的圖形分為兩類:圓柱和圓錐。
師:說說你們這樣分的依據?
生4:長方形旋轉形成的圖形上面和下面都是圓,而且都是一樣的,所以它們是一類;三角形繞直邊旋轉得到的圖形都是只有一個圓形的,所以它們自成一類。
……
這種直觀形象的動態模擬,帶給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學生在觀察圖形動態的形成過程后,大部分學生能夠比較快速地得出“點動成線段,線動成平面,面旋轉成體”這樣的結論。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數學知識的形成更利于學生發現數學的本質,這大大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四、體現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個性聯系
心理學家馮特曾從實驗中得出個體性差異存在的必然性,這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知識與學生個體差異的聯系,做到因“材”施教,這里的“材”不僅僅指的是學生,也有教材的合理使用。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觀察、類比、遷移的數學方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也讓學生體驗到獲得成功的成就感,同時還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在進行《7的乘法口訣》教學時,學生已經有了編寫2-6乘法口決的基礎,掌握了編寫口訣的策略和方法,二年級的學生思維仍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但其具有初步的觀察、比較、綜合的意識,且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較為濃厚,有比較強的表現欲望。因此,教師組織了類比舊知、遷移新知的教學環節。
師:你還記得6的乘法口訣是怎么編寫的嗎?
生1:我是先算出一個6是多少,寫出1×6=6,就得到口訣一六得六,把它寫成語文的數字。然后算出二個6是多少,寫出2×6=12,就可以得到二六十二……
師:你說的真棒,還有沒有小朋友要補充的?
生2:我覺得我跟他的差不多,但是口訣都要寫成語文的數字,如果得數是個位數的話,就要寫“得幾”,像一六得六;如果是兩位數的,就不用寫,像二六十二。
師:你補充得太精彩了,把老師想說的都說了。請同學們試試自己編寫7的乘法口訣。
(學生自己嘗試模仿6的乘法口訣編寫7的乘法口訣)
教師巡視,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正確編寫完整的7的乘法口訣。
......
教材的編排仍然是按照6的乘法口訣教學模式編寫,通過課堂前測,教師發現二年級學生對于這一課的內容并不陌生,且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編寫7的乘法口訣,不是再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而是聯系學生經驗起點,因“材”施教。
總之,厘清數學知識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借助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和探究,聯系各學科知識,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完善數學知識體系。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如果能夠自覺建立知識聯系,那么課堂教學質量終將得到質的提升。
作者簡介:楊霞(1980— ),女,廣西玉林市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