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革



【摘要】馬山縣周鹿鎮團結小學是一所地處廣西貧困山區的農村小學,學生的人數只有七十幾人。為了提升“學優生”的比例,減少“學困生”的人數,從2018年5月開始,學校教師自籌經費成立了“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學優生現狀調查及培養策略”課題研究小組,專門對“學優生”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探索培養“學優生”的策略。
【關鍵詞】貧困地區;農村小學;語文;學優生;現狀調查;培養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屬于2018年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C類課題“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學優生現狀調查及培養策略研究”(編號2018C668)研究成果之一。
“寒門難出貴子”是近幾年來網絡上熱議的一個話題,各方人士對此話題的態度褒貶不一。筆者工作的單位——馬山縣周鹿鎮團結小學,是一所地處廣西貧困山區的農村小學。近幾年來我校“學優生”的比例非常低,這是不爭的事實。“學優生”的占比是一所學校學生學習成績、綜合能力的指標,體現著學校學科教育質量、核心素養教育的發展狀況。為了提升我校“學優生”的比例,減少“學困生”的人數,從2018年5月開始,我校教師自籌經費成立了“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學優生的現狀調查及培養策略”課題研究小組,專門對我校“學優生”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探索培養“學優生”的策略。筆者將從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實際出發,調查貧困地區農村小學語文“學優生”的現狀,提出貧困地區農村小學語文“學優生”的培養策略。
一、貧困地區農村小學語文“學優生”比例少的原因和背景
(一)學生內在主觀因素
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等不同,導致學生呈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人而異進行教學,讓學生保持高度的學習積極性,善于利用學生的內在動因去推動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與核心素養的目的。
(二)外在環境因素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除了學生的主觀因素,還有家庭環境因素、學校環境因素等。
1.家庭環境因素。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環境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貧困地區農村小學學生的家庭教育是嚴重缺失的。
(1)留守學生占比高。由于城鄉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我校學生的父母大部分到外地打工,留守學生的比例高達80%以上。即使不是留守學生家庭,也只有父親或母親(大部分是母親)一方在家照顧孩子。父母一年只回家一至兩次,有的甚至一兩年都不回家,學生只能由祖父母照顧或者寄養在親戚家里,家庭教育對學生來說幾乎為零。學生長期缺失來自父母的愛和管束,在學習上呈現出無約束、無追求的狀態,學習成績很難提高。
(2)家長文化水平低。貧困地區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較低。筆者通過問卷的形式對本校70名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進行了調查,調查情況如表1。
從調查表中可知,學生父母為小學學歷的占67.9%,初中學歷占27.1%,高中學歷占2.1%,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為0%。父母學歷水平普遍低下,故無法指導孩子的學習,造成孩子學習成績無法提高,不能成為“學優生”。
(3)家庭學習環境比較差。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的學生家庭學習環境普遍比較差,而且離學校比較遠,有的學生要走將近1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筆者對本校70名學生的家庭學習環境情況進行了統計,如表2。
由表2可知,學生在家中沒有固定學習場所的高達81.4%。一個整潔的、安靜的學習場所是學生安心學習的有力保證。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在家中都缺乏一個固定的、安靜的學習場所,所以他們很容易被其他家庭成員的活動所干擾,根本不能專心地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作業的完成,導致學習成績無法提高,不能成為“學優生”。
2.學校教育環境因素。(1)教學條件、師資條件落后。本校地處偏遠的貧困山區,教學條件、師資條件非常落后。學校完全沒有電教設備,更沒有電腦、互聯網等教學設施,課堂教學只靠“一面黑板、一支粉筆和老師的一張嘴”。此外,整所學校只有5位教師,每位教師都要身兼幾門課程,如語文教師不僅要上語文課,還要上數學、思想品德、圖畫、體育等課程。教師身兼多門課程,不能對課程進行深入領悟,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除了教師數量少,教師的流動性也非常大,很多年輕的教師忍受不了學校艱苦的教學條件,只任教了一兩個學期就跳槽。年輕、優秀教師的大量流失,導致了學生剛適應一位教師的教學,又要重新適應下一位教師的教學,學習成績很難提高。
(2)教學理念、教育模式落后。在偏遠的貧困地區,學校留下來的教師很多都年齡偏大。雖然新課程改革已實施了多年,素質教育、核心教育等新型教育理念已經提倡了多年,但是許多年齡偏大的教師被“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束縛,依然采用“一面黑板、一支粉筆和一張嘴”“填鴨式”“滿堂灌”等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對這樣一成不變、沉悶乏味的課堂教學失去興趣,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成績自然無法提高。
二、貧困地區農村小學語文學科“學優生”的培養策略
面對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大量留守學生的現狀,短時間內要提高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改變其教育觀念,改善學生家庭的教育環境,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對于留守學生的教育,只能在學校教育的層面采取更多的措施,做出更多的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秀的心理素質,從而達到增加“學優生”的比例、減少“學困生”人數的目的。
(一)改善學校的教學條件和師資條件
長期以來,學校的教學條件和師資條件不僅制約著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的教學發展,而且制約著貧困地區學生的素質教育發展。政府、教育部門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學校教學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學校的師資力量,才能有效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才能縮小貧困地區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的差距,才能提升貧困地區學生的素質教育水平,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學優生”。
(二)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
1.改變教師落后的教學理念。理念的落后是真正的落后,理念的轉變程度就是發展的速度,教育理念的轉變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創新的前提條件。貧困地區農村學校教師要沖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因材施教”,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覺、自發地進行學習活動,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
2.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如果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的教師幾十年來每天按同一種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自然覺得乏味。因此,教師要學習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就不斷地嘗試運用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課時,筆者就采用了多種教學方式,以讓課堂更有活力,更加新穎。首先用比較的方法引出課文,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1]因此,筆者運用比較的教學方法把《桂林山水》和《記金華的雙龍洞》這兩篇課文進行比對教學。通過對比,學生更能理清這兩篇課文的表達特點,明白寫景文章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并能按照一定的順序,運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進行描寫。
此外,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筆者還運用了合作教學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把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并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學習小組中,有的學生收集桂林山水的圖片資料,有的學生查找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和生詞的詞義。學生們一起討論: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找出課文中反映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特點的句子……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學生們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貧困地區農村小學“學優生”的培養是一項復雜、長期的工作,不僅需要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一線教師的努力。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的一線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新穎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達到不斷增加“學優生”比例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利娟,閆聚珍,毛秀霞.《中學語文對比式閱讀教學方法》之我見[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4(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