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青
摘 要:問題導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知識轉化為問題,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巧用問題導學,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科素養,構建高效生物課堂。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巧用問題導學構建高效生物課堂進行探究。
關鍵詞:問題導學;高效課堂;生物教學;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學科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9-0059-02
問題導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主要借助問題開展教學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問題與興趣的驅動下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掌握新知,內化方法,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問題導學,不僅能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積極探索,以促進思維發展,提升學科素養。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巧用問題導學構建高效生物課堂進行探究。
一、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進入高中以后,學科學習難度增加,學生在適應過程中往往會屢屢碰壁,因此會覺得內容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心理,嘗試借助問題引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主動融入教學活動。
具體設計時,教師要整體把握,著眼細節,緊扣重難點和教學目標,以問題的形式導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調動其思維,讓其盡快融入,展開思考。一般情況下,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搜集相關的資料,靈活整合。在此基礎上以一種創新的方式提問,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其對新知探索充滿期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將主問題拆分成幾個小問題,層層遞進,循序漸進。可按照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自然導入新課。例如,在教學“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回顧平時吃饅頭的經歷,以此創設問題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饅頭的味道如何?饅頭是怎么做成的?饅頭的發酵過程是怎樣的?也可以借助米酒進行提問:你們喝過米酒嗎?米酒是怎樣做成的?它的釀造過程是怎樣的?以此激發學生好奇心,讓其在求知欲驅使下主動參與新知探索,順利開啟教學。由此,便能將實際生活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度,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其洞察力,還能幫助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從中發現學習樂趣。長期堅持,學生就能對生物學科產生興趣,并積極探索,從而發現和掌握更多新知識。
二、探究——貫穿教學,引導思考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貫穿課堂教學的線索。在順利導入新課后,便進入課堂教學這一中心環節。教師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要充分借助問題引導學生,讓其針對重難點展開思考,不斷突破,以此促進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從而達到預期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要靈活把握好“教”的尺度,嘗試著放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間,讓其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期間,教師既不能過度放任,也不能事事干預,要善于在關鍵處啟發,在疑難處點撥,以激發學生學習潛能,讓其在自主學習的平臺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學科素養。在具體實施時,教師要擔負起引導者的責任,根據學生認知情況,將知識逐步、分層呈現,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理解,并以此為基礎拓展認知,拓寬學習。在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思考,也可以查閱資料,還可以相互交流,以尋找到問題答案,最終形成統一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難點,如果只是聽講,借助死記硬背,勢必會難以解決。為此,教師可借助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將瑣碎、復雜的知識點聯結起來,以問題形式提出。例如,在教學“穩態與環境”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最小的生命單位是什么?”學生馬上回答:“細胞。”之后,教師繼續追問:“細胞的生存環境是什么?”由此便能引出教學重點——細胞生活的環境,這樣便能將知識串聯起來,幫助學生明確思路,促進學生記憶理解,加深學生印象,為之后的訓練、運用奠定堅實基礎。
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能動性,讓其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積極探究,有效落實課堂目標,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其在問題驅動下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促進能力發展,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交流——突出主體,培養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習慣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一味強調知識理解、記憶,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因而適得其反,效果不佳。要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借助問題導學,堅持以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探究、交流的平臺,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如果長期剝奪其思考時間,讓其沒有機會質疑、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僅會讓其錯失最佳學習時機,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充分運用問題導學,鼓勵學生探究、交流,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認識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在探索中獲取新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融入學生當中,密切關注學生學習情況,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助力學生思考。例如,在教學“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內容時,教師可改變開門見山、直接講解的方式,借助格里菲斯的實驗導入,將其研究過程講給學生聽。由此,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調動學生思維。學生開始質疑,主動提問問題:為什么R型細菌沒有毒,而S型細菌有毒?為什么S型細菌會使R型細菌發生轉化?是如何轉化的?這樣,學生就會在質疑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思維能力。
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改善傳統教學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問題,還能優化教學方法,創新引導方式,為學生提供優質學習平臺,讓其在探究、交流中獲得能力的提升,以此促進思維發展,發展核心素養,落實新課改目標。
四、總結——完善認知,歸納問題
生物作為高中課程的一門必修科目,涉及的內容很多,有些知識點比較瑣碎,需要進行整理、歸納,以此幫助學生完善認知,建構知識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如果采取講解方式,就會顯得枯燥乏味,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選擇問題導學,借助問題將知識點有效串聯起來,幫助學生梳理,以此查漏補缺,彌補不足。經過課堂教學,學生在充分的探究、交流中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知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疑難點,需要解決。學生個體間存在差異,每個人的認知存在差別,導致問題不同,對于知識點的掌握也不同。鑒于這一點,教師可借助問題導學進行針對性講解,耐心引導,以此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完善認知,促進學生生物素養的整體提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是有限的,為此,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借助團體的力量進行解答,實現優勢互補,以此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學生討論、總結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予以引導,以此促進問題的解決。這樣,就能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一起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基因的表達”這一內容時,借助課堂教學,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部分內容。這時,教師可在了解學情和存在的問題后,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提問:生活中哪些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是怎樣合成的?問題的提出,能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在思考和探索中找到問題答案。期間,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交流,最后組織全班學生進行交流,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這種教學方式,可充分借助問題導學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認知、探究、交流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最后,教師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知識要點,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問題導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知識轉化為問題,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巧用問題導學,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科素養,構建高效生物課堂。
參考文獻:
[1]何惠文.利用問題導學提高高中生物教學[J].中學生物學,2018(06).
[2]陳妍.核心素養下的“學會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培養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3]張燕.“問題導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教學,2018(06).
[4]肖萍.“問題導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學生物教學,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