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艷
[摘要]在小學低年級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師在明確其口語交際能力較低、水平較低的基本情況下,在生本課堂的教學和平時的生活、學習實踐中要強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讓學生在有話敢說的基礎上實現有話能說、有話會說,實現學生的“我口言我心”,讓學生在“說”中盡情表達自己的思想,讓語文學習充滿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低年級;口語交際;培養策略
低年級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在閱讀中提煉,在寫作中升華,在讀寫的鍛煉中融入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是強化學生遣詞造句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的重要基礎。
一、凸顯興趣,讓學生敢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實現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和提升,首先必須讓學生燃起對口語交際表達能力的興趣,在興趣的驅使下,讓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他們習慣于在課堂學習中被動地接受和努力地學習知識,而口語交際能力也因此存在著停滯不前的問題。為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各種機會,圍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學生情感產生共鳴的同時,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
例如,在教學《開滿鮮花的小路》的過程中,對于課后習題中的“美好的禮物”是什么?生活中還有什么是美好的禮物?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課文內容,從故事中明確這“美好的禮物”是長頸鹿送給鼴鼠的一袋花籽,鼴鼠不知道袋子里是什么就去問松鼠太太。因為布袋漏了,花籽灑在了通往松鼠太太的路上,于是在第二年春天這一路上鮮花盛開,路邊居住的刺猬太太和狐貍太太看到鮮花后都說“多美啊!”“真美啊!”。故事的敘述過程也是學生口語表達的過程,然后教師進行適時指導,讓學生接著思考,這個“美好的禮物”是什么?學生回答是一袋花籽。為什么說它是美好的禮物呢?請同學們試想一下,如果花籽沒有漏掉,只是種在了鼴鼠家門口,還能像現在這樣美好嗎?圖片展示鮮花開在鼴鼠家門前的情景,然后對比課文中鮮花開滿小路的圖片,讓學生在對比中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學生在觀察生動形象的圖片時興趣被進一步激發出來,他們躍躍欲試,表達自己的看法。整個口語交際過程開展的比較順利,有的學生提出:鮮花開在鼴鼠的門前,只有他經常看到美麗的鮮花,而鮮花開在小路上,大家都可以看到鮮花,一個人的快樂和很多人的快樂相比,這個禮物顯得更加美好。接著,學生在口語表達自己生活中收到的美好的禮物的過程中,不僅能說出禮物外觀的美好或者是用途的美好、性能的美好,更要引導學生從美好的禮物中感受到送禮物的人對自己的疼愛和關心,教育學生要用一顆善良的心去感受生活,去創造生活,還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生活,那樣禮物才會更加美好,生活也會更加美好。
二、融入情境,讓學生樂說
在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練習中,教師要注意情境的創設和及時的引導,通過情境的創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聆聽和觀賞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敢說的基礎上能夠優化可說,能樂于表述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有時候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或者表達實際進行實物演示,有時候可以依托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圖片展示或者音樂的播放,有時候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感受到人物的語言和思想,為深化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奠定基礎。在情境的創設中,更容易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在這種視覺、聽覺或者感官、實踐的體驗中,讓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匹出色的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結尾:妹妹高興地跨上“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從中體會到這匹出色的“馬”給妹妹帶來的力量和快樂。接著,在口語交際練習中,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以前有沒有騎過這樣一匹出色的“馬”,說說自己的故事。學生在講故事中表達了對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深深的留戀,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從中感受到的快樂,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其他同學也進行了及時地補充和有效地參與。在情景教學中,我將這匹出色的“馬”帶到了草原、帶到了森林、帶到了小溪邊,讓學生根據圖片和音樂,將自己置身其中,說說自己與這匹出色的“馬”的故事,同學們紛紛展開想象,依據自己的旅游經驗,和對于這匹“馬”的真實了解,盡情地講述著屬于自己的故事。
三、方法指導,讓學生會說
寫作是不斷學習和模仿的過程,口語交際能力也是不斷磨練、不斷發展的過程。在低年級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的過程中,教師要強化方法指導,讓學生在敢說、樂說的基礎上能說、會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物,不說空洞的話,不做無病呻吟,要用真情說真話,要實現我口言我心。小學語文低年級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在方法指導上分為“三步走”:第一步是讓學生明確自己要“說什么”,先在頭腦中理順一個說話的大致思路,要有針對性地說,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讓學生明確自己要“怎么說”,也就是讓學生理清一個大致思路,要說清楚什么時間、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情。然后說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第三步是讓學生明確自己要“說清楚”,要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清楚事件。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小馬過河》的口語交際中,文中課后題要求學生能夠運用“馬棚”“愿意”“磨坊”“馱”“擋住”“為難”“突然”“攔住”“吃驚”“難為情”“動腦筋”“小心”等詞語講述“小馬過河”的故事。在口語交際的訓練中,我將學生分為幾個合作探究小組,然后讓他們進行小組故事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進行適時指導。在初步完成小組的口語交際訓練的基礎上,我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有的學生在口語交際的時候過于依賴課本,從課本中的語言入手,進行句子的整理和思路的整理。為此,我在指導過程中,強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要求學生在明確“說什么”的基礎上理清“怎么說”,然后用簡單的語言完成故事的敘述。這個過程既考查學生的布局謀篇能力,更是鍛煉學生口語交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捕捉生活,讓學生愛說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低年級學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但口語交際是基于一定語言規范的表達,它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但又高于生活。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抓住口語交際與生活的融合因素,巧妙地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元素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逐漸圍繞某一個話題展開有效的表達。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語言基礎較為有限,教師要通過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話題,并搭建積極討論的交流氛圍,以此促進學生想說、愛說,最終獲得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二年級第三冊口語交際之《有趣的動物》,動物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要讓二年級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動物的有趣都比較困難,不少學生的思維中會有各種動物的印象,但怎樣說出有趣點卻比較困難。口語交際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先讓學生想說、會說,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表達。為此,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學生熟悉的小動物圖片,從而極大地拓展了生活素材的來源。當學生看到家中熟悉的小動物時,他們的表達欲望就上來了。在前期的語言交流中,教師并不過多地限制學生的表達和想法,而是由學生進行自由表達,但教師要注意傾聽,對學生的不規范語言進行糾正,使學生在交流中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交流進行點評,通過點評讓學生意識到如何抓住主題進行交流,課堂上由自由表達逐漸過渡到規范表達。由于教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之初的表達欲望和興趣并不會因為難度增加而減弱,相反會產生想要表達得更好的欲望,從而將課堂交流推向高潮。
總之,口語交際是學生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教師要立足于新課標提出的強化學生在交際活動中傾聽、表達和交流能力的培養要求,把握學生系統學習規范化語言的基礎時期和關鍵時期,將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并將其滲透到課堂教育教學中,在構建生本課堂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從而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振超.關注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江蘇教育,2012,(34).
[2]李花.小學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實效策略[J].華夏教師,2014,(01).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