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有廣 張征
摘 要:分析了大學生農村義務支教活動存在的支教與實習難以平衡、支教形式單一、支教時間短、支教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探索了師范生“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村義務支教機制。
關鍵詞:師范生;“線上、線下”相結合;支教機制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0-0136-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652.4 ? ? ? ?文獻標志碼:A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 ?目前大學生農村支教活動存在的問題
1.1 ?支教質量與實習效果難以平衡
為解決農村學校師資緊缺、高師院校實習困難的問題,多家師范院校采取實習支教的實踐教學方式,但在全部頂崗實習或部分頂崗實習上存在爭議。有些學校師資緊缺,就全部頂崗實習,讓實習生大量上課,有的每周甚至超過20課時。有些學校則部分頂崗,只把無人能上的課交給實習生,造成實習生課時過少。
頂崗實習基本沒有高師院校指導老師給實習生把關,同時支教學校師資水平不高,無力指導實習生備課和授課,因此教學質量只能取決于實習生個人水平。這樣的支教(實習)狀態,造成師范生支教質量和實習效果都難以保證[1]。
1.2 ?支教形式單一
許多高校大學生一般采取住校面授支教的形式,這對實習校師生有切實的影響。無論是知識體系、能力水平,還是思維方式上,都對實習校的師生有不小觸動,利于鍛煉大學生的教學能力、交往能力、適應能力等,但全程面授也帶來學校管理、人身安全、經費支出等衍生問題。
有的師范院校采取線上支教的方式。這種方式借助互聯網、微信、QQ等媒介為支教學校提供大量教學內容和技術指導,形式新穎、活潑、信息量大,但難以避免人機對話、硬件條件限制、缺少情感等問題。
1.3 ?支教持續時間問題
目前,國家和學校政策大都將支教時間定為1年或半年,有的學校支教時間更短,這無疑產生了資源浪費的問題。支教大學生剛剛適應環境,找到從教的感覺,就將離開支教學校。支教學校師生剛剛與實習支教老師建立感情,就面臨分離。
這種支教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非連續性。每一批次支教大學生的離開,經常把剛剛建立起來的學習秩序和學習狀態打亂。這種情況下,單次支教效果難以持續,對老師和學生都是巨大的損失[2]。
2 ?探索農村支教的可能形式
2.1 ?建立高校主導、互利共贏的大學生農村支教長效機制
要解決大學生支教時間短、方式單一、實習與支教難以平衡的問題,就應努力找出與支教地區學校長期合作、惠及當地薄弱學校、方式多樣靈活、學科覆蓋面廣、切實解決大學生見習實習問題的長效機制。
這種機制要求師范大學提供政策支持,包括指導教師配備、實習支教經費支持、支教學生的學分認定、評優評先政策的支持等。還需要支教地地方政府與學校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比如為大學生提供一定的食宿條件、長期合作意向和規劃、對大學生的接納和配合等。
高師院校、支教地政府和學校應把支教活動當成一項長期穩定事業做下去,在支教工作延續中解決各種問題,平衡高師院校師資培養和支教地學校教學水平提升兩者之間的關系,做到彼此兼顧。
2.2 ?“線上、線下”相結合,創新大學生支教方式
考慮到農村支教活動的可操作性和高效性,應探索對大學生和支教地學校互利共贏的支教方式。如果支教活動全部采用面授方式,對大學教學管理、學分認定、學生培養質量都有一定的沖擊,支教學校也有一定的管理壓力。如果全部采用網上授課,勢必會削弱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效果。
應探索以面授為主、互聯網授課為輔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支教方式。采取每2周1次面授,結合隨時線上輔導,最大程度解決雙方的難題。
在以面授為主的支教時,選取文科、理科、藝術、體育、外語等專業的大學生,以學識、朝氣、熱情影響感染支教地師生。面授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知識的美好并體會藝術、體育、外語的魅力,這是最直接的影響。支教地學生渴望把學科開全,渴望能上音樂、美術、體育、外語、朗讀等課程,而不只是形式單一的語文、數學等科目。
受到學科特質、地域限制、經費管理等因素影響,支教學生不能時時在支教學校,可以把一些不便于在當地演示的實驗、藝術活動、輔助資料、拓展知識等做成微課或視頻課發給支教地,或者刻錄成光盤送給支教學校,將面授與線上指導答疑穿插進行。
2.3 ?保障支教大學生質量
安排專門的教法老師指導,選擇品學兼優、有奉獻意識的高年級師范生從事支教工作。將支教隊伍發展成社會實踐小組或創新團隊,學生進入團隊可以抵頂創新學分甚至抵頂實習。團隊有吐故納新機制,要一直保有大三大四各學科學生,尤其要有藝術、體育和外語專業的學生,以彌補農村小學藝術和體育等專業師資不足的短板。
首先,應考察參與選拔的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意志力。支教是一項公益事業,需要具備良好的品質,患得患失、不能吃苦、沒有奉獻意識的學生是不適合的。其次,選擇專業知識扎實、教學技能過硬、有提高潛力的學生。再次,由高校教育專業教師在每周固定時間對考核通過者進行教學設計、試講、課外輔導等培訓,保證支教教師的教學水平。最后,在每年畢業前夕,應選拔下一批在校大學生來替換即將畢業的學生,形成一個良性的隊伍補充機制,保證支教團隊的質量和數量。
2.4 ?打造鄉村教育持續服務機制
支教學生通過到鄉村學校面授,發現支教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問題,通過深入學習解決相關問題。支教學校師生通過網絡連接將教研教學問題實時反饋給高校學生,高校學生針對具體問題去查資料、找方案,聯系各專業學生去解決具體問題,請教高校教師去幫助解決教學和教研難題。這種機制真正將高校智力資源與支教學校共享,實現了高校為社會服務的職能。
3 ?結束語
師范生“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村義務支教機制,是一種高校主導、互利共贏的支教機制,可以解決支教時間、支教方式、支教質量等問題。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鄉村義務支教機制能夠切實改善目前支教活動的不足,加強高師院校和農村基礎教育的聯系,讓高師院校真正助力農村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弓青峰,任麗嬋.實習支教提高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9-11.
[2]馮曉星,劉敏.頂崗支教促進農村中小學師資更新的探索[J].教學與管理,2008(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