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 要:當前在農村的環境之中,單親家庭的狀況越來越多,這種情況最容易影響的就是家庭中的孩子。這些孩子由于在家庭中缺少關愛以及正確的教育方法,導致他們在學校中很容易成為“問題學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們的接觸面越來越廣,導致他們的“問題”比例越來越高。身為教師,要正視這些現象,用正確的方法轉化這些問題學生。
關鍵詞:農村小學;單親家庭;問題學生;轉化策略
農村小學是我國小學教育的主體,決定著我國小學的基礎教育質量。其中,“問題學生”是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思想意識如果不在小學進行轉化的話,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加特殊。再加上單親家庭狀況的影響,如果不及時進行轉化的話會對孩子們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阻礙。在推行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教師的教育要面向全體,那就代表著不僅是優等生,同樣也要面對問題學生。因此,轉化問題學生是農村小學教師的當務之急。
一、問題學生的概念和類型
“問題學生”是指學生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由于社會、家庭等環境的影響,再加之學業水平普遍偏低,從而引起個性、意識、情感等偏離常態,并且在品格、學習態度、思維方式等方面出現異常,甚至是帶有破壞性等不良問題的行為,擁有以上問題的學生就被統稱為“問題學生”。這些學生根據不同的表現,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學習問題型
這類學生由于成績不理想,導致對學習產生一種恐懼,最后索性對學習失去信心,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他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厭學行為,遲到、曠課、作業抄襲、考試舞弊等現象在他們身上十分常見。
2.品格問題型
這類學生由于教育的不到位,導致品德缺失,通常表現為抽煙喝酒、打架斗毆、賭博,甚至有偷盜、搶劫等不良行為。
3.心理問題型
這類學生通常是心理有著很大的問題,由于自身或者是外界的壓力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障礙,通常表現為心理煩惱、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等。
二、農村小學單親家庭問題學生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殘缺
當前農村家庭中由于經濟問題或是受舊觀念影響,造成的家庭離異現象數不勝數。或許是父母雙方由于經濟問題將孩子互相推諉,將孩子視為累贅,導致孩子從小就接觸家長錯誤的價值觀和惡劣品質,再加上后天家長的放任管教,這才讓孩子們在這種家庭環境下耳濡目染,造成道德標準或是健康心理因素的缺失。
2.學校管理方法不當
由于在家庭中沒有得到正確的教育,孩子們只能在學校中獲得教育。但是,由于農村教育條件有限,再加上教師只重成績,沒有在生活或心理上關照學生,這讓學生原本就受到傷害的心靈雪上加霜,成為問題學生也就不奇怪了。
三、農村小學單親家庭問題學生的有效轉化策略
1.熱愛、尊重“問題學生”
教師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是聯系師生情感的紐帶。教師要想走進問題學生的內心世界,就要用愛去包容他們,關懷他們,并且做到充分的尊重,做到一視同仁,師生平等。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注意讓其他學生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這樣這些問題學生才能體會到家庭中缺少的那份生活中的善意與關懷,從而消除對立情緒。
2.經常對其進行褒獎或贊揚
“問題學生”是十分希望得到教師的贊揚的。很多學生看似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其實這是強烈渴望贊揚但是又對自身不自信的一種自我掩飾。他們在家庭中由于父母關系不和諧,導致他們與家長交流甚少,表現的機會就只能在學校之中。教師應該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并且多多發現問題學生的優點,及時給予褒獎,讓他們的自信心得到滿足,這樣才能為他們的成功創造機會,讓他們重拾對學習的自信。
3.關注他們的生活,增強其是非觀念
教師在面對農村單親家庭的問題學生時,不僅要關注他們的學習,更要重視他們的生活狀況。畢竟,學生一天的時間并不是全在學校的,生活才是他們接觸最多的,教師要關注他們在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加以指正,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念,加強他們分辨善惡的能力,多給予孩子們一些時間,這樣他們也會用轉變回報教師的付出。
4.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并培養其他的興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教師要重視問題學生的學習成績。只是轉變了他們的思想與品質的話,雖然很好,但是要想讓他們擁有廣闊的未來,還是要用實力作為基礎。教師在課堂上要多多關注這些學生,鼓勵他們回答問題,以此來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并在贊揚中找回學習的動力。不僅如此,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培養其他的興趣,讓問題學生在興趣中得到情感的寄托。這些都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注意到的。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們的本質都是不壞的,只是在家庭和社會環境中迷失了自我,走了偏路,只要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糾正他們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他們的情感得到宣泄,就能得到“問題學生”的信任,使學生感受到溫暖與關懷,進而改變自己。最后希望問題學生都能走上正道,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徐華.轉化問題學生的方法[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