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摘? ?要: 江西省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的省份之一,散雜居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畬族,共有3萬多人口。鉛山縣篁碧、畬族鄉,作為上饒地區的主要少數民族聚居地,共有人口3000多。通過走訪鉛山縣兩個畬族鄉,研究者對當前畬族兒童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傳承進行調查,認為當地兒童對本民族文化了解較少,民族文化傳承存在問題。本文從社會學視角,對此現象進行分析。
關鍵詞: 社會學視角? ?畬族? ?家庭教育? ?文化傳承
畬(shē)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7省100多個縣,盤、藍、雷、鐘是主要姓氏。據古籍記載,至遲在七世紀初,畬族人民就已經在丘陵連綿的閩、贛、粵三省交界地區勞動、生息、繁衍。直到十三世紀中葉,南宋末年,漢文史書上才正式出現“畬”和“輋戶”的族稱。族稱有自稱和他稱兩種,畬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里客人。
江西境內現雜散居住有畬、回、瑤、黎等少數民族共計11萬余人,其中畬族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0%。為了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我省共設8個少數民族鄉,7個為畬族鄉:上饒市鉛山縣太源畬族鄉、上饒市鉛山縣篁碧畬族鄉、吉安市永豐縣龍崗畬族鄉、贛州南康市赤土畬族鄉、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撫州市樂安縣金竹畬族鄉、鷹潭貴溪市樟坪畬族鄉。
多年來,我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逐漸流失,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等。按照社會學觀點,家庭是幼兒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幼兒獲得的文化傳承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這是本研究的切入點。
一、畬族幼兒傳承本族文化的現狀
1.語言文字
畬族有自己的語言——畬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民族文字,通曉漢文。通過口口相傳保留下來的“畬族小說歌(以畬語唱、念的一種歌謠,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極有民族地域特色,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
江西的畬族語言接近客家方言,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區別,少數話語與客家話完全不同。因上饒的畬民長期與漢族雜居,家長在生活中多使用方言交流,畬族幼兒學習的方言以地方方言為主,僅有少數畬族老人能運用畬語交流。進入正式學習階段以后,畬族兒童在學校使用普通話、學習英語,畬語的學習更難引起重視。當掌握畬語的老人去世后,畬語的傳承面臨嚴重的斷層。
近年來,鉛山兩個畬族鄉把文化建設作為重要課題,在民族學校開設畬族山歌課、請畬族山歌傳承人授課,并創作新山歌,組織專門人員整理畬族語言、謠諺、典故等,做出一定的努力。在走訪中,當地文藝工作者用畬語演唱了畬族小說歌,能看出還保有畬族小說歌短小精煉的特色,但除了專門從事文藝工作的成人能演唱外,當地兒童基本上不會哼唱類似歌曲。
2.飲食與服飾
上饒地區自古以來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商業貿易繁榮。居住在深山中的畬民日常飲食習慣與地方飲食習慣保持一致,以大米為主食,早上食用當地特色的鉛山燙粉,午餐和晚餐以大米飯配豬肉、雞鴨魚肉、牛羊肉等,加上時令蔬菜,與漢族人飲食習慣并無二致。因兩畬族鄉地處深山,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茶葉、河魚、豆腐泡品質上乘,深受上饒地區人民的喜愛。較有特色的食物當屬烏米飯,據當地人介紹,童年時期,家庭中畬族老人會在農歷三月三制作烏米飯。隨著社會生活的改善,許多人認為這種米飯耗時耗力,多數時候將其作為節日應景的習俗,日常生活中難見蹤跡。畬族兒童對烏米飯的認知多數停留在“節日儀式”層面,在心理上接受度不高。
在服飾上,現在畬族男女日常服飾基本與漢族一致,但在特殊時期,如節慶、婚喪嫁娶時會有意識選擇民族服飾。明清以來,畬族服裝以“鳳凰裝”最有特色,一般作為嫁衣。畬族兒童對民族服飾了解不多,在演出時有所了解,但多數人未能說明服飾元素和蘊藏的歷史文化。
3.民俗與節慶
畬族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馃。二月初一,做“春福”,表示春耕開始,希望禾苗茁壯成長。立夏,做“立夏福”,家家做立夏果。白露時節,做“白露福”。秋收時節,做“秋福”,慶豐收。冬至,做“冬福”,吃麻糍果。除夕過年做“年滿福”,吃長命飯,祝歲歲平安。每年三月三,畬民家家戶戶蒸糯米飯祭祖,并以此饋贈親友。三月三糯米飯節的來歷,相傳畬族英雄雷萬興被官府抓去,鄉人為了讓他在牢中吃上飯。便把糯米飯用樹葉汁染黑,獄卒見糯米飯烏烏黑黑,以為骯臟,不敢扣留。雷萬興出獄后,于農歷三月初三帶領大家下山復仇,勝利后又蒸烏糯米飯慶賀,于是三月三吃糯米飯成了一個節日習俗。1984年起,浙江景寧每年舉辦“中國畬鄉三月三”歌舞節,初步彰顯畬族節慶特色。出于經濟效益考慮和傳承民族文化考慮,江西上饒的兩個畬族鄉在每年三月三也會舉辦畬族文化節,吸引著當地和外地游客。
4.歌舞與建筑
江西畬民大多能歌善舞,民歌文化深厚。在《鉛山縣民歌集》收錄的101首民歌中,有三分之一為畬族民歌。《先五方》《仗腳司》被省有關部門定為江西省民間舞蹈重點節目,并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編輯部制成錄像長期保存。《高皇歌》《封金山》《時辰歌》《畬族婆娘趕廟會》《竹竿舞》等被廣大群眾所熟知。當地畬族幼兒多是在幼兒園表演時,由幼兒園專程邀請民俗學者教授幼兒畬族舞蹈、穿上民族服飾,作演出之用。
鉛山的兩個畬族鄉建有雷家大院、詞臣牌坊、華氏宗祠等古建筑。雷家大院建筑設計風格不僅汲取了畬漢、閩贛建筑特點,還兼濟了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徽派建筑的風格,將住宅設計成了功能完善、風格獨特的罕見民居。在建筑上,除了古建筑作為景點參觀、節慶時用作儀式場所外,多數兒童生活在現代化的住宅,對民族建筑缺乏深入了解。
5.體育武術
畬族人民歷來熱愛體育活動,從長期的勞動生活和狩獵生活中就地取材,創造了許多既有利于健身、增進友誼,又別具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項目。其中既有龍公拳、板凳拳、棍棒拳等畬族拳、棒術的體育項目,也有打靶、賽劍、拋球、發子、彈弓、趕業主等與射獵有關的體育項目,還有打尺子、穩凳、滑竹攀爬等體育游戲項目。遺憾的是,在現代文明的裹挾中,許多體育游戲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江西上饒畬族鄉的年輕父母外出務工,幼兒交由老人照顧,幼兒園以私立園為主、辦園質量不高,使得傳統的畬族體育游戲不再流行。
二、社會學視野下民族文化傳承
1.民族文化發展的規律
民族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由互相認同的社會成員構成的人口群體。語言、宗教、歷史、經濟、心理都可能成為社會成員互相認同的標志。從根本上講,民族文化是構成民族獨特性的最基本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通過語言、飲食習慣、民俗活動、藝術表現等載體形式得以保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民族文化的任何一個項目同樣也有經歷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這是一個客觀規律。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升。由于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在與漢族人接觸之前,畬族地區的文化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僅有的教育就是通過長輩言傳身教,傳授基本的生存知識。到明清時期,隨著畬族人與漢人之間的交往日益深入,一些畬族祠堂開始延請漢族塾師教授本族子弟,由此培養了畬族自己的文化教師,并在畬族地區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正是在這種文化風氣的陶冶下,畬族培養出了藍鼎元、雷鋐等本民族優秀的文人學者。
現在江西上饒畬民的生活習俗大體與當地漢族相同,學前兒童甚至僅在進行身份信息登記時能被識別為畬族兒童。面對這一現象,我們應理性看待。傳統文化之所以得以延續、保存,與其產生的自然、社會和歷史環境密不可分。當下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經濟產業升級、城市化進程加深、人口空間流動頻繁,與之而來的是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巨大變革。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畬族兒童,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化的過程,必須優先學習有助于生活和學習的主流語言,盡管民族語言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媒介,是民族特點的重要標志,但即使是在大學從事民族語言教學的少數民族教師,也不能迫使城里出生城里長大的后代學習本民族的語言,這是客觀存在的現狀。
2.新時代的民族文化與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組織形式,不可否認,傳承民族文化主要依靠家庭,并且多倚靠父母對子女的言傳身教、代代相傳。幼兒在進入托幼機構前,家庭生態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全部社會生活條件,對幼兒的價值觀念、未來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家庭生態通過婚姻質量、生活方式、家庭居所等特定的生態因素作用于幼兒的成長,形成特定的期望氛圍和幼兒迥異的特征。
近年來,人們進一步強調保護傳統文化、保護民族文化,其動機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在調研中,兩個年輕的畬族政府工作人員告訴研究者,在小的時候她們并未意識到自身的民族和其他伙伴有區別,到升學、就業時,因國家對少數民族有優惠政策,她們意識到民族身份的價值。但這種價值并非源于對民族文化本身的認可,而是基于功利主義的角度,為了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在問及是否會有意識地保留民族生活方式,例如穿畬族服裝、梳鳳凰髻,她們表示因為不實用、不符合現代審美、穿戴煩瑣而極少選擇,僅在嫁娶、三月三文化節時會穿戴,家中不會準備這類服飾,都是臨時租借。當問到未來她們自己有了孩子會選擇哪個民族(漢畬通婚,子女可自由選擇民族),她們幾乎毫不猶豫地說畬族,但在家庭教育中能傳承多少民族文化,她們表示因自己了解得也不多,所以存在較大難度。
在過去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中,家庭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第一陣地。因學校教育缺乏或不完善,具備一定理解能力的兒童不必或不能進學校讀書,由老人給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給他們念兒歌、講故事,傳承民族文化。對年幼兒童來說,娛樂方式單一,富于想象力的民間文學(如傳統民間故事、民謠等)深受他們喜愛,他們可以逐漸從中認同民族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雙職工家庭大量出現,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等娛樂工具占據了學前兒童生活的多數時間,文化的趨同現象日益突出,傳統文化被現代文化所取代。在西方文化和漢族文化的雙重夾擊中,要繼續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需要有強烈的文化自覺性。費孝通曾在二十世紀末反復強調,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們,面對巨變的社會環境,對文化應采取自我反思和自我調適。社會由家庭組成,家庭由個體組成,畬族人民只有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的困境,通過文化自覺,借助現代化技術保存民族的語言、歌聲、風俗等,增強文化適應性和再生性,才能避免文化的斷層,促使畬文化不斷發展,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畬族族稱確定親歷記[EB/OL].http://www.zgshezu.com/content/?263.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7.
[2]趙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楊宏峰.中國畬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4]謝國先.論民族文化的發展規律——兼說“民族文化保護”的認識論問題[J].西北民族研究,2006(4).
[5]鐘伯清.中國畬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6]馬建釗.畬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本文系2017年度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青年項目“江西省畬族兒童家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G201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