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教學理念和中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導向下,閱讀教學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其中,群文閱讀的開展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與精神素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對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對群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現狀進行思考,最后嘗試探究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期提高初中生閱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語文教學注入更多新意與活力。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群文閱讀;策略探究
一、 前言
群文閱讀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圍繞一個主題將多個文本組織在一起,進行文本的解構和重組的一種閱讀模式。將這種模式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僅能豐富學生閱讀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深度,促進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效結合,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初中語文開展群文閱讀的可行性分析
(一)群文閱讀契合部編教材閱讀理念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養成、閱讀面的擴大、閱讀品位的提升,要少做題、多讀好書。部編版教材中針對初中生閱讀量不達標、知識面窄等問題,設計了“三位一體”的學習體系,將課內閱讀適當向課外延伸,從而實現學生對不同主題、體裁、風格文章理解能力的提升,這一點與群文閱讀教學理念存在許多相通之處。此外,教材中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紅色革命文化的內容,能夠通過群文閱讀方式實現閱讀內容的擴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寬廣的閱讀學習空間。
(二)群文閱讀契合課程標準閱讀期待
新課標的不斷落實,為初中語文教學帶來巨大的挑戰,在以往閱讀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注重講解課文的精講,將提升學生成績放在首位,極大地縮減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導致閱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而群文閱讀教學的引入,不僅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取到豐富的知識,還實現了精神素養與文化素養的提升,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實踐能力的增強。此外,群文閱讀的議題主要來源于部編教材,是對文章要素的提煉、文章內容的細化、文章框架的擴展,為教師設計語文教學方案提供依據,也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 初中語文與群文閱讀有機結合的教學策略
(一)群文閱讀開展現狀分析
許多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閱讀教學模式仍停留在多讀書的說教上,并沒有將有效的閱讀方案落實到位,導致課內閱讀無法實現向課外內容的有效延伸,使得學生沒辦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教師在不完全了解學生特點的情況下,進行閱讀方案的制定,導致閱讀教學缺乏活力與新意,無法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對議題的設置與認知存在一定偏差,導致議題內涵缺乏實際應用價值,從而影響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與質量。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群文閱讀只是將教材中的文章與課外文章關聯起來,導致語文教學與群文閱讀無法得到有效結合,進而導致議題的選擇較為混亂,妨礙實現學生文化素養與精神素養的提升,不利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二)有機結合策略
1. 精準定位議題,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閱讀
議題是衡量初中語文教學與群文閱讀教學是否有機結合的重要標準,在選擇閱讀體裁、風格、主題時,應注重文章議題的開放性與可議性,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討空間。與此同時,教師應及時糾正學生在認知上的偏差,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定位議題時,可根據文章體裁、意象表達方式、作者入手,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首先,從題材入手。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與詩歌在題材上包括人生哲理、山水風景、感恩懷舊等,以此作為群文閱讀的基礎,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語言風格、中心思想、表達方式的理解。例如,以“詩詞中的游子”為議題,可選擇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的《次北固山下》、八年級上冊的《黃鶴樓》與九年級上冊的《鄉愁》進行文本組合,并運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感悟他鄉游子的心情與情感,“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中的“大雁”“煙波”“郵票”均體現作者當時思念家鄉的心情與情感,通過對這些意象的講解,能夠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群文閱讀學習的興趣。其次,從表達意象入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教材內容的含義,可進一步理解內容整體的基調,促使學生運用自身語言抒發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例如,七年級上冊的《天凈沙 秋思》,其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人共使用10個意象表達哀傷、惆悵的心情,進而凸顯出詩詞蘊含的思鄉之情。學生通過不斷積累寫作意象,能夠有效加強自身的閱讀能力,從而充分體現群文閱讀議題的重要性。最后,從作者入手。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詩詞作者包括李白、陸游、杜甫等,散文作者包括魯迅、朱自清、老舍、冰心等,作者寫作風格受到生活背景與時代的影響,表達的中心思想感情存在差異,又有許多相通之處。例如,冰心的《荷葉·母親》、胡適的《我的母親》,均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教師將作者不同但中心思想感情相同的文章、詩詞組合成群文閱讀文本,可讓學生直觀地學習到不同的表現手法,有利于學生閱讀知識的深化與轉化。
2. 加強學校引領,合理安排群文閱讀課時
充分發揮出學校組織與引領作用,加強對語文教師隊伍的培訓。教師是語文教學與群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的關鍵,一方面,學校應積極舉辦群文閱讀教學研討會,增強對群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的支持力度,讓教師在相互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積極運用創新性思維設計群文閱讀教學方案與內容,從而實現高效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另一方面,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培訓。鼓勵教師在業余時間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學培訓活動,自行選擇線上或線下的培訓方式,以此豐富教師的群文閱讀教學方法,促使教師將理論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從而實現教師整體專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提升。此外,學校應根據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實際開展情況,合理分配閱讀課時,避免學生閱讀時間被大量占用。同時,鼓勵教師思考教材內容與群文內容之間的聯系,將學習過的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并合理安排單元課程時間,以此充分發揮出群文閱讀教學的優勢,為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做好鋪墊工作。
3. 強化文本串聯,豐富群文閱讀教學內容
一方面,教師應注重語文教學總體目標與群文閱讀教學目標的整合,進而實現閱讀教學內容的豐富與閱讀文本組織的強化。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九年級下冊《曹劌論戰》時,可選擇七年級下冊的《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與八年級上冊的《春望》作為群文閱讀的文本組合。其中,《曹劌論戰》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作戰戰略、思想,感悟作者的愛國精神,促使學生將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內化于心,擁有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言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促使學生將學到的表達手法運用到日后的寫作中;《春望》從側面表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促使學生理解如何使用此類技巧,從而實現群文閱讀教學內容的豐富。因此,切實強化群文閱讀文本,重新組合初中語文教材內容,讓學生沉浸在閱讀內容的同時,自然會產生閱讀的熱情,有利于推動閱讀課堂高效發展。另一方面,教師應有層次地選擇教材中的文本,在認識教材與群文閱讀關聯性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總體能力水平,有層次、有目的的組合文本,從而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奠定基礎。例如,在九年級下冊《孔乙己》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題材、思想與《孔乙己》相似的文章作為群文閱讀文本,如九年級上冊《范進中舉》、九年級下冊《變色龍》等。首先,介紹小說要素與文章背景、人物構成、情節變化等;其次,選取不同文章中相似的片段作為重點講解的內容,讓學生明確小說的獨特之處;最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不僅充分發揮出豐富文本資源的優勢,還培養學生分析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
4. 加強教師引導,落實群文閱讀教學目標
一方面,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課堂地位,充分發揮出學生主體作用,促使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回答。在教學實踐中,切勿為完成群文教學目標而不斷壓縮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的時間,同時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實現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靈活運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確保語文教學目標與群文教學措施的落實。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塑生命的人》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兩篇文章在表達生活與學習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借助的事物又是什么?”從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實現學生閱讀速度、文章理解能力、主旨領會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將余華的作品《活著》引入群文閱讀課堂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體會作者在表達內容、表達方式上的不同,落實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群文閱讀教學目標與措施,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四、 結論
綜上所述,不斷深化的素質教育改革,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重視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知識的運用以及思維習慣的養成,語文教學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結合,是當前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提供新的途徑與思路。因此,教師應努力通過群文閱讀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與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含笑,王瑋.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群文閱讀設計——以部編本為例[J].文化產業,2020(15):118-121.
[2]劉芫.淺談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4):269.
[3]馮蓓.基于群文閱讀的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整合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8):168-169.
[4]蘇麗英.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0,35(1):79-82.
作者簡介:
楊潔,陜西省西安市,西安工業大學附屬中學。